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世纪博雅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17 01:43

  本文选题:中世纪 + 博雅教育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摘要】:伴随着"查理曼文艺复兴",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才开始进行博雅教育,中世纪的博雅教育,指的是"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三大知识部类。11—13世纪,欧洲出现世界第一批大学,本科生入学,首先学习基本的七艺知识,待掌握后,进一步学习四门高深知识领域,即博雅教育、神学、法学和医学,博雅教育是神学、法学和医学的知识基础。在校生只有完成博雅教育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才能接着学习神学、法学和医学专业。中世纪晚期,随着市民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韦尔杰里奥"托古改制",把博雅教育引向经世致用,用自己拟造的古希腊四艺———文学、体育、音乐和绘画,取代中世纪七艺,成为新生的市民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撑。
[Abstract]:It was with the Charlemagne Renaissance that European medieval church schools began to teach liberal arts. In the Middle Ages, they referred to "seven arts", that is, grammar, rhetoric, logic, mathematics, geometry, astronomy and music, cover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appeared in Europe in the 11th to 13th centu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irst studie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seven arts. After mastering it, they further studied four fields of advanced knowledge, namely, liberal education, theology, Law and medicine, Boya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ology, law and medicine. Students can pursue theology, law, and medicine only if they have completed a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graduated with honor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a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civil society became more and more detaile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beca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Vergirio's "Togu restructuring" led Boya education to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world, using the four arts-literature and sports of ancient Greece that he intended to create. Music and painting, instead of the seven mediaeval arts, became the spiritual pillar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of the new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分类号】:K503;G64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金飞;;近代转型中德意志王权的落后性[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4期

2 克罗德—阿尔贝·科利阿尔;唐放;;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J];法国研究;1984年02期

3 陶松云,刘心勇,郭宪纲;中世纪英国二元政体结构初探[J];世界历史;1988年04期

4 陈京松;在中世纪封建神学与十六世纪资产阶级基督教之间——论《神曲》的宗教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5 程淑范;中世纪的人与自然[J];理论探讨;1995年01期

6 刘自强,杜建军;略论中世纪欧洲的整体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车前;天灾人祸知多少[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8 孟广林;;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9 谢丰斋;;中古时期英国的水陆交通[J];东南文化;2006年06期

10 田汝英;;论修女对西欧中世纪文化的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金池;;浅析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2 纪宗安;孟宪军;;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福进;;角斗娱乐的现代启示——关于“古罗马角斗士”议题的系统评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简易;彼特拉克与“中世纪”的观念[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辛彦怀;欧洲中世纪大学对近代科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4年

4 秦海波;“民族国家”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孕育[N];中国民族报;2007年

5 胡忠良;给浪漫加一个封印[N];中国档案报;2003年

6 赵鼎新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N];南方周末;2008年

7 ;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上)[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8 于泽俊;五月花:一艘装载美国的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余帆;奥地利的反思[N];河南日报;2000年

10 姚小平;踏着马可波罗的足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从贵妇到修女[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建红;12-16世纪西欧的医生[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陆启宏;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D];复旦大学;2006年

4 宋晓梅;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社会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增洪;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建淮;圣殿骑士团兴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宗华;18世纪俄国改革与贵族[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日华;中古英格兰地方自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程新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婚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勇勤;理查德·胡克政治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光;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阎文辉;试论中世纪教会对婚姻的规范[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邢姗姗;论骑士观念中妇女地位的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吕清华;热那亚兴衰原因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静;西欧中世纪克吕尼运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谢经虎;中世纪西欧妇女的法律权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应志豪;从衰落走向复兴[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盛宏意;中世纪欧洲神判法的历史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应霞;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营管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9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99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