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5-28 09:35

  本文选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 华盛顿体系 ; 参考:《世界历史》2012年04期


【摘要】: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借对德宣战之机,迅速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企图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法理"上的认可,巩固在华"特殊权益"。由于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日本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远东的竞争加剧。1921年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了主导远东国际关系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在与列强的"协调"中求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从而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告别华盛顿体系,开始实施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
[Abstract]:Japan regarded the first World War as "Tazhsuke",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declaring war against Germany, quickly seized Germany's interests in Shandong, China, and attempted to obtain the recognition of "legal theory"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consolidate "special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hina. Japan failed because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refused to sign the treat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competition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far East intensified. In 1921,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was hel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confirmed the principle of "open doors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med the Washington system that dominates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ar East. On the one hand, Japa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Washington system, maximized its interests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stantly sought opportunit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ashington system, thus establishing a new order in East Asia dominated by Japan. Realize the dream of external expansion.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marked Japan's departure from the Washingt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alled new order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项目号为11&ZD1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151;K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正俊;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J];历史教学;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根;;英国对待袁世凯称帝的态度[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2 马陵合;;民国时期安徽裕繁公司与日本的债务纠纷[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马陵合;;近代中国外债研究中的中外学者本位差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J];八桂侨刊;2009年04期

6 巫云仙;试论汇丰银行成为近代中国国际汇兑银行的基础和条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志英;;近代中国公司注册制度探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米卫娜;;日伪时期北平市日侨职业问题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9 郑率;;近代中国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经济后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0 任志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远东政策的历史考察[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力;;发展的困境与文化选择的关键性[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2 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仇华飞;朱振娟;;论诺克斯计划的得失[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4 仇华飞;;近代上海美商经营模式多元化的滥觞[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5 史桂芳;于英丽;;从“协调”外交到东亚新秩序——日本东亚扩张政策的发展[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达日夫;中东铁路与东蒙古[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5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云翠;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9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费驰;清代东北商埠与社会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端龙云;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妍;近代日本学校军国主义教育历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炎辉;日汪条约关系研究(1940-1945)[D];南京大学;2011年

5 郑捷;近代上海工业与南洋贸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江锦云;清末铁路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龙;论从“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志江;“中日亲善”想象下中国国民型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雅峰;从中俄密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日、清三角关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金江平;原敬内阁的外交政策[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克勒;耿淡如;;关于20世纪英国的最近娭著(下)[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0年08期

2 许盛恒;;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J];历史教学;1979年05期

3 И.爱伦堡;十三枝烟斗(选译)[J];俄罗斯文艺;1983年03期

4 戴学庐;;电影《39级台阶》与原著[J];电影评介;1983年02期

5 林志友;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仇敏业;;大洋路:沿途捡到天真[J];商务旅行;2007年05期

8 尹玉生;;瞬间的永恒[J];现代青年(细节版);2007年02期

9 王贞虎;;被一个节日瓦解的战役[J];西江月;2008年10期

10 ;小幽默4则[J];领导文萃;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孙佳;;论严复的战和思想[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3 景炳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4 张方良;;江南人圆了潜艇梦[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5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川;张靖;李艳军;王惠芳;;二苯氯胂的大白鼠灌胃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A];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张靖;高川;李艳军;王惠芳;;二苯氰胂的大白鼠灌胃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A];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建光;;臭氧在疼痛医学的应用[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金东;;医用超声新技术(摘要)[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学影像设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托马斯·G·罗斯基;蒋士驹;;《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书的导言[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劳动者的保护者[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晓青;鲜为人知的沉没巨轮[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潭江;五万华工死于欧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曹骋;列支敦士登邮票赏析(2)[N];中国集邮报;2010年

5 周继厚;消失的海上城堡[N];中国商报;2006年

6 钟飞腾;漂在石油波浪上到达胜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张翠容;如何书写苦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德国弗莱堡大学历史系博士 袁剑;再观欧洲:一个神话的诞生[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金一南;战争与和平:二战庆典中的思索[N];学习时报;2005年

10 何兹全;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郭九林;美国禁酒运动的历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贺水金;由乱至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8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D];武汉大学;2006年

10 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轨迹研究(1776-1940)[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仇海萍;公共信息委员会与言论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佘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丛;欧战与五四前后社会主义的介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蒋红艳;《东方杂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1919-1939)[D];吉林大学;2007年

8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孔祥东;《大中华》杂志与民初的政治文化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6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46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