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
本文选题:苏联 + 赫鲁晓夫 ; 参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01期
【摘要】:1953年苏联"贝利亚事件"轰动一时。贝利亚到底是如何死的,至今仍是个谜。种种迹象表明,贝利亚并非经审判合法地被处决,而是6月26日在其住所被枪杀的。这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Abstract]:In 1953, the Soviet "Beria event" was a hit. How Beria died remains a mystery.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Beria was not tried and legally executed, but shot at his home on June 26. It was a premeditated coup orchestrated by Khrushchev. To get rid of Beria, Khrushchev provoked dissension among leading members, using military force, and even tanks, for surprise attacks. Khrushchev's later reforms were not in principle different from the Beria's 100-day New deal, suggesting that the incident was not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licy lines, but to a power struggle that removed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Khrushchev's success.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
【分类号】:K512.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君;国内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恢复印支和平问题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3年08期
2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3 刘家钦;毛泽东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的国际因素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4 郝宇青;合法性:苏联剧变的一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J];世界历史;2006年02期
6 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高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徐晓霞;李福坤;;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条件和渊源[J];理论月刊;2006年02期
9 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华;赫鲁晓夫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宇青;倪稼民;;对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再生产问题的反思[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伟;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的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游战洪;科学家与国际政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8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俊伟;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考察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武崇申;美国与猪湾事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晓刚;苏联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失误及启示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5 宋晓东;5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越南抗美救国战争[D];郑州大学;2004年
6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7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中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陈士;挑战者亦或应战者[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运平;试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昌政;;赫鲁晓夫曾在美遭遇“色情”袭击[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2 陈为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雨花;2011年09期
3 马龙闪;;谁是苏联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第一人——兼及苏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4 余一中;;苏联长期盛行将异政见人士送进精神病院[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5 余一中;;苏联时代的“被精神病”恐怖[J];学习博览;2011年07期
6 马长虹;;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J];文史博览;2011年01期
7 杜辉;;浅析1945—1947年苏联对意大利的战后安排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郭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教训探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9 张予;;浅析苏联对中国北伐战争态度转变之原因[J];党史文苑;2011年12期
10 佚名;;前克格勃官员萨利尼科夫追忆 苏共领导人鲜为人知“琐碎事”[J];报刊荟萃;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6 任训平;;略论美国侵朝战争的图谋及其失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7 张泽森;;根本原因在于无视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汪小平;;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1950~195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华强;张晓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东亚和平[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思源;;中苏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文;曾经苏联的集体回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2 戴庆华;索尔仁尼琴与赫鲁晓夫[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孙叔林;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亚历山大·加修克 (俄)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赫鲁晓夫“皮鞋敲讲台”真相[N];世界报;2009年
5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0年
6 谢尔盖·赫鲁晓夫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赫鲁晓夫被解职的内幕[N];世界报;2010年
7 李卫红 徐元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并非赫鲁晓夫个人之作[N];学习时报;2010年
8 欧阳艾狄;苏联易帜的历史教训[N];四川政协报;2001年
9 刘畅;入侵苏联:德国媒体的惊天骗局[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赫鲁晓娃谈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等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纪胜利;美国对芬兰政策研究(1945-1960)[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英;1945—1948年苏联在北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吕瑞林;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妍;经互会改革的原因及结果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鹏程;1947—1957年苏联对以色列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丽;阿富汗和苏联的两国关系(1953—1979年)[D];西北大学;2004年
4 公擎;苏联与朝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新昌;战争与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萍;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桂峰;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不结盟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毕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学;2005年
9 徐亮;乔治·凯南及其遏制思想[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刘长影;约翰逊政府对埃及的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6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5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