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二战美国陆军人员的复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15:18

  本文选题:复员 + 积分制 ; 参考:《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二战时期美国对于陆军复员的思考和做法,除了文章最后部分对于复员所产生的影响上是在年份上不能确切地予以定位外,主要内容对应的时间上的跨度是从1942年战后不久直到1947年复员完成为止。本文主要依据当时陆军部的备忘录的内容以及西方学者的一些研究观点,构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逻辑体系,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体系能够使得读者更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有个宏观的理解、把握。 在主要内容上,全文共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背景研究是对该问题的追溯或是一个背景方面的介绍,即介绍二战以前美国陆军人员复员的做法、特点,并对该问题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这其中一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做法尤其重要(二战美国陆军人员的复员工作多是借鉴一战的经验,以一战的复员工作为基础进行的。但关于一战的介绍将分至于相关部分进行介绍,这样便于对比与引出二战的复员工作。)具备了这一背景之后,再来分析和看待二战美国陆军人员的复员工作将是有益的。 第二部分我将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复员问题占有何种地位,即这一问题的重要程度。其次,在我论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后,我将以联邦政府和陆军部两个层次展开复员问题的重要性是如何得出的。 从第三部分将以复员的几个方面为着眼点,也可以说是以复员的特色为基点然后展开对于复员的内容。其内容将依次展现出复员计划的缜密性、复员体系的独创性、复员思考中的深远性、复员操作中的平衡性和复员操作中的柔性。 最后一个部分我将阐述对于二战陆军人员复员工作的评价以及其后的影响。首先评价部分主要论述此次复员工作值得借鉴的正反的两个方面。影响部分,我将尝试从短、中长两个阶段来分析复员工作带来的影响。因为有鉴于西方战争与社会方面的史学家对此的研究,谈复员工作的影响,首先要看短期的直接影响,其次如果我们要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结合战争和复员工作,两者是如何影响或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政策的。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merican thinking and practice on army demobiliz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except that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can not exactly locate the effect of demobilization in the year. The main corresponding time span was from shortly after the war of 1942 to the end of the demobilization in 1947.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emorandum of the War Department at that time and some research viewpoints of western scholars, this paper constructs its own logical system on this issue.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his own system, readers can have a macr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is problem more easily. In the main conten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background study is the retrospect of the problem or an introduction of a background, tha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obilization of American Army personnel before World War II,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issue. During World War I, the United States Army's approach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demobilization of American Army personnel in World War II wa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World War I and was based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World War I. But the introduction to World War I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relevant parts, which will facilitate the comparis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World War II demobilization work.) With this background in mind, it would be useful to analyze and look at the demobilization of American Army personnel in World War II. The second part I will first focus on is the status of demob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ar.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 Secondly, after I hav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ssue, I will draw a conclusion on how the importance of demobilization at bo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Army Department level has been drawn from the third part, which will focus on several aspects of demobilization. It can also be said to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bilization and then to start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ontent. Its contents will show in turn the meticulous nature of the demobilization plan, the originality of the demobilization system, and the far-reaching nature of the demobilization thinking. Balance in demobiliz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demobilization. In the final part I will describe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mobilization of World War II army personnel and its subsequent impact. First of all, the evaluation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demobilization work. In the impact section, I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demobilization in short, medium and long phases. Because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done by Western war and social historians on this issue, first of all, we have to look at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the demobilization work, and secondly, if we want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We need to study how the combination of war and demobilization influences or changes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7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克·瓦格纳,何雅菲;十岁的美国陆军中士[J];环球军事;2003年04期

2 萧石忠;美国陆军的历史与现状[J];军事历史;2002年06期

3 张惠琴;;最后的家书(1)[J];英语知识;2006年11期

4 张惠琴;;最后的家书(2)[J];英语知识;2006年12期

5 老韶南,卜宪卫;美国陆军体能训练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杨宇清;数字式战士[J];科技英语学习;1995年08期

7 陈学惠,袁林,马忠元;越南战争后美国陆军的训练改革[J];军事历史;2001年03期

8 丘克·瓦格纳,何亚非;敬礼,贾斯廷中士[J];少年读者;2004年09期

9 彼德·罗伦斯;;美军走出女四星将军[J];东北之窗;2008年23期

10 ;《国际关系史讲座》词解之五[J];世界知识;1984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冉;赵金平;田文静;;美国陆军数字化发展概况及启示[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贺肖洁;叶礼岳;朱志声;韩春茂;;银尼龙-微直流电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A];浙江省第十五届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张建春;;军用功能纺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A];'2001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凤国;李恩征;;混凝土撞击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徐大伟;;定向红外干扰技术的发展分析[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振国;师卫;张钟铮;;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AECC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宗新;王丹伟;张迪超;徐世录;;红外传感器技术的军事应用与分析[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抗非典知识点滴[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冷冰林;许金余;;弹丸垂直侵彻混凝土深度经验公式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朱志声;;微直流电的治疗与四种不同类型真皮的复合植皮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金伟宜;聚焦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N];解放军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谭卫兵;美国陆军组织结构大改组[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晓航;“科曼奇”直升机 美国陆军现代化的关键[N];中国航空报;2000年

4 石海明 曾华锋 刘轶丹;军事网游穿越物理信息战之“蜜弹”[N];科技日报;2011年

5 罗恩·卡普斯 阿富汗战争退伍军人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战争造就美国新“迷失一代”[N];世界报;2010年

6 杨晴川、潘云召;美陆军经费紧张,压缩非战争开支[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陈海;美国陆军师有多强的战斗力?[N];中国国防报;2003年

8 伍冀陆;“帕拉丁”的新面孔[N];中国国防报;2010年

9 辛雯;美陆军被迫高价买“老兵”[N];中国国防报;2006年

10 记者 潘云召、杨晴川;美军呼吁老兵再入伍[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永利;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D];武汉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军;二战美国陆军人员的复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毅;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吸引选拔优秀军事人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王帅;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玲;战后初期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问题新探(1945—1949)[D];暨南大学;2006年

5 朱志成;WIN-T侦察干扰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徐家荣;从民兵到正规军[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峰;光纤通信系统的军事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张伟强;美军奖励制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立丽;中国现代军队制服款式构成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10 韩许;“史迪威事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3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03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