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成因考察
本文选题:巴基斯坦内战 + 现代化 ; 参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关于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的成因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有分裂说、"殖民剥削"说和内战说。然而,这三种观点都无法对巴基斯坦内战的真正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解析。因此,借用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和S.N.艾森斯塔德的现代化视阈考察该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短时段的事件考察,造成巴基斯坦内战的近因是叶海亚.汗总统的决策不当引发现代化的崩溃;再借由中时段的局势梳理,巴基斯坦内战是其现代化进程中政局周期性震荡合乎逻辑的结果,即出现了一种代议制政府→政局动荡→军法管制政府→政局动荡周期性交替的局面;而透过长时段的结构分析,则不难看到巴基斯坦内战的背后隐含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传统与现代化、宗教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和不兼容。
[Abstract]:As to the causes of the 1971 Pakistan Civil Wa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inly divided the theory of "colonial exploi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ivil war. None of these arguments, however, provides a convincing explanation of the true causes of Pakistan's civil war. Therefore, Fernand Brodell's historical period theory and S. N. It is necessary for Eisenstad to examine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The recent cause of Pakistan's civil war was Yahya through a short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President Khan's improper decision led to the collapse of modernization; and by comb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period, Pakistan's civil war was a logical result of the periodic political turmoil in it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at is, there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s have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military law controls the periodic alternation of political upheavals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common dilemma of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ehind Pakistan's civil war: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flict and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江苏师范大学2011年度专项基金委托项目“巴基斯坦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35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莉;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J];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03期
2 李德昌;;巴基斯坦的政治发展[J];南亚研究季刊;1985年02期
3 欧阳景根;当代巴基斯坦政治动荡的宪法解释[J];学海;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宏启;论教育的迟发展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李钢;社会转型刍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邓锁;;制度学习与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世均;;孟加拉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赵泉民;;二重社会制度结构的困厄——对20世纪中国乡村合作经济困境的一种尝试性诠释[J];财经研究;2007年09期
7 张世均;;孟加拉国的宪法修正及其特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郝宇青;发展中国家合法性问题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蒋积伟;唐明勇;;自然灾害背景的公共危机动员模式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张雷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世颉;网络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许身健;刑事程序现代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峰君;;真纳政治思想述评[J];南亚研究季刊;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积炎;;略谈现代化发展视野下的新桂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冯素晓;;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傅强;;感伤、沉迷与心理分析——论郁达夫小说的现代化流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吴妍妍;;现代化进程与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形象变迁——以陕西当代小说创作为例[J];小说评论;2011年04期
5 杨玉青;;“殖民有功论”再批判[J];传承;2011年21期
6 赵红燕;;从艾米丽的人生悲剧看福克纳小说《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背后的文化因素[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扎桑;;试论英语学习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J];西藏科技;2011年06期
8 吴晓波;;辛亥革命中的“误国首恶”[J];中外管理;2011年07期
9 夏纪明;;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评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贾剑锋;;现代化进程中价值理性反思的问题意识与原因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武;;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交通思考和对策[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2 康均心;;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与犯罪控制[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3 彭娉娉;;新农村规划中塑造村庄特色途径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付成双;张聚国;陈志坚;丁见民;;北美现代化模式简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何爱国;;“现代化研究”何以成为“科学”?——对现代化学科建设路向的思考[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宋化民;韩欢;胡实秋;;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高翔;贾成刚;罗双玲;刘红艳;;安阳高温中暑的气象条件及对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8 陈占安;;代序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主题报告[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姚监复;;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忧虑[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谭武军;俄罗斯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N];人民日报;2009年
2 兵团网记者 魏长峰;“新疆站在了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前沿”[N];兵团日报(汉);2010年
3 罗鸿 宋德元;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N];宿迁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立东;两个老区村庄的现代化进程[N];四川日报;2011年
5 记者 丁云;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来了[N];扬州日报;2009年
6 王小宁 许健;现代化进程的双重奏[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石安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依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知识[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李岚;19时至20时是事故高发时段[N];洛阳日报;2011年
9 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 李宇征 冯石岗;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宗教信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记者 罗炜;推进黄石教育现代化进程[N];黄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李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平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竞技体育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年
6 赵云川;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赵明玉;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承志;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及其管理创新[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李文安;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文华;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构建及其与现代化关系[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翟云玉;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透视[D];暨南大学;2000年
3 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文强;发展哲学视野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代价问题的思考[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许明;近代营口港的开埠及历史变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娄忠;中国海关现代化进程中的效率增进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家伶;农民抑或市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峰玉;效率与公平均衡的视角:当代中国政府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丽平;现代教育家卢作孚的事业与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5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2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