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本文选题:跨撒哈拉贸易 + 廷巴克图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廷巴克图位于西非尼日尔河中游北岸,东西连接加奥和杰内两大城市,是跨撒哈拉商路西线上一个重要的商品(尤其是黄金和盐)集散地。它崛起于加纳帝国后期(11到13世纪)和马里帝国(鼎盛时期为13到15世纪)时期,鼎盛于桑海帝国(鼎盛时期为15到16世纪),衰落于桑海后期(1591年后)。鼎盛时期的廷巴克图,不仅是西非的经济中心,还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地中海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时不折不扣的“全球城市”。 在撒哈拉商道拓展的背景下,廷巴克图于公元1087年兴起。得益于跨撒哈拉商道的完善,廷巴克图在1493年至1591年之间达到了顶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不但影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还深刻的影响了地中海世界。1591年后,由于撒哈拉商道改道和战争,西线商道的地位逐渐被东线商道和海路取代,廷巴克图的优势不复存在,并逐渐衰落下去,沦落为当今马里共和国的一个省的首府,易名通布图。 本论文主体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跨撒哈拉贸易这一廷巴克图兴起的最主要的背景,以及廷巴克图城市的初期状况,内容包含跨撒哈拉商道的发展、跨撒哈拉贸易双方的商品交换、廷巴克图的兴起及兴起原因分析等,侧重点在于剖析跨撒哈拉贸易的发展如何促进了廷巴克图的发展,并重点分析其兴起发展背后的原因。 第二章主要介绍廷巴克图的鼎盛时期的表现及影响,内容包括廷巴克图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方面繁荣的表现,并分析繁荣背后的促进因素;此外,本章还详细的介绍了廷巴克图对地中海世界的影响,既有物质影响,也有文化影响,阐述其“全球城市”的地位。 第三章主要介绍廷巴克图的衰落,内容包括廷巴克图衰落的原因及现状,并探讨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廷巴克图给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为结论,总结廷巴克图的兴衰历程。
[Abstract]:Located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Niger River in central West Africa, Timbuktu is an important hub for commodities (especially gold and salt)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Trans-Saharan commercial road, connecting the two cities of Gaoh and Jene. It rose in the late 11th to 13th centuries of the Ghanaian Empire, the Malian Empire (at its peak in the 13th to 15th centuries), and the Sanghai Empire (at its peak in the 15th to 16th centuries) and declined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a (after 1591). At its peak, Timbuktu, not only the economic center of West Africa, but also sub-Saharan Africa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was a "global c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hara Road, Timbuktu rose in 1087 AD. Thanks to the consummation of transSaharan business, Timbuktu reached its peak between 1493 and 1591, affecting not only sub-Saharan Africa, but also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As a result of the diversion and war of the Sahara trade route, the status of the western commercial route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eastern commercial road and the sea route. The superiority of Timbuktu ceased to exist and gradually declined, and it was reduced to the capital of a province of the present Malian Republic, renamed Tumbutu.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Timbuktu, the trans-Saharan trade, and the initial situation of Timbuktu city, which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Saharan commerce. The commodity exchange, the rise of Timbuktu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imbuktu lay emphasis on how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Saharan trad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imbuktu and the reasons behind its rise an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Timbuktu's peak period,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imbuktu's prosperity in politic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social aspect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This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of Timbuktu o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both material and cultural, and expounds the status of Timbuktu as a "global cit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cline of Timbuktu, including the reas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imbuktu decline,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ft by Timbuktu to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apter four is the conclusion, summing up the rise and fall of Timbuktu.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桥润二郎;北京,东京,全球城市[J];读书;2004年09期
2 宁越敏;屠启宇;彭希哲;赵晓雷;左学金;;上海模式及全球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下)[J];中国名城;2009年12期
3 ;上海模式及全球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上)[J];中国名城;2009年11期
4 赵群毅;周一星;;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5 伊索德·布雷德;罗伯特·鲁道夫;;莫斯科的国际中心城市地位研究[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6 于涛方;吴泓;;北京城市空间的战略框架和对策[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7 ;“城市观察·大城地标” 本刊诚征全球城市标志性建筑摄影作品[J];城市观察;2010年03期
8 ;美称中国未来20年将造10座纽约[J];中国西部;2010年Z9期
9 占心磊;;跨撒哈拉贸易和廷巴克图的兴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10 张颐武;;询问北京[J];散文百家;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askia Sassen;;全球城市几个主要领先和现存动力系统的交互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阿里木江·卡斯木;建石·龙太郎;;基于粗分辨率遥感数据和GIS的全球城市近四十年时空变化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周振华;;我国全球城市崛起之发展模式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张京祥;何建颐;殷洁;;全球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的新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京祥;何建颐;殷洁;;全球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的新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于涛方;吴泓;;全球化进程中北京城市空间不平等格局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铸九;刘昭吟;;全球网络中的都会区域与城市:北台都会区域与台北市的个案[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封小云;;回归后香港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前景初探[A];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7年
10 张京祥;何建颐;殷洁;;全球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的新趋势[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报道员 周谷风;全球城市人口增10亿[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王伟 记者 李自强;成都被指定为全球城市研究首个样板城市[N];成都日报;2010年
3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深圳是有特色的全球城市[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胡晓鹏;以多元创新推动上海迈向全球城市[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记者 王芳 实习记者 陈春裕;江苏7市进入全球城市500强[N];江苏经济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任馨宇 陈玲;“微型世博”:汇聚全球城市智慧[N];科技日报;2010年
7 陈宪;城市研究的创新之作[N];解放日报;2008年
8 孟知行 本报记者 徐琪忠;立足全球城市网络新焦点[N];解放日报;2004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权衡;调节收入分配 建设全球城市[N];文汇报;2010年
10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鲍宗豪;建设“全球城市”离不开精神文化[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余佳;“全球城市”的经济特质与二元劳动力市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建华;国际化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结果[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4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越雯;中国全球城市的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邱洁;全球城市治理与临时性政府机构设置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董超;信息通讯技术与东北地区空间极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乘鹏;纽约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其全球城市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海琴;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发展[D];同济大学;2006年
7 钟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毅;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9 桑秋;长春都市区划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基本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3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3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