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扬州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6 18:15

  本文关键词: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扬州大学》 2012年

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

管勇  

【摘要】:爱德华·萨义德对于当下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萨义德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为世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直至今天依然是人们争相话说却又人言人殊的论题。尤其是其知识视野所涉之广、介入社会政治之深以及学术批评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一个颇具开放性和现实性的研究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在萨义德批评实践中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并且横牵纵连的主线,即对文化再现的权力问题的执着关注和纵深垦拓。这根主线不仅将萨义德批评实践中看似天马行空的诸领域勾连起来,更是萨义德以批评为武器积极介入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抓手,而这也是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萨义德批评实践的内核和关键之所在。因此,本文将萨义德的批评实践置于文化政治学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并尝试建构萨义德独特的文化政治批评体系:以再现的权力为核心议题,以文本、话语、实践和身份等相互紧密关联且在逻辑上层层深入的不同维度构成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的四个主要面向,并以此为基础重估萨义德的学术定位和理论价值,努力为我们重新认识萨义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主体部分共为四章: 第一章,再现与文本:回归现世。本章主要讨论文化再现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态即文本及文本的“现世性”,并视之为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的逻辑基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远影响之下,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一度耽溺于文本性的泥淖,将文本与文本得以产生的世界之间断然割裂开来,主张文本是一个以自我指涉性为基础的自足世界,这就使得文学研究脱离了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成为象牙塔内纯粹技术化的文本操演。这一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呈现出愈来愈盛的状态。作为美国批评界最早接触和引介欧陆理论的批评家之一,萨义德并没有一味地为之鼓与呼,而是采取了怀疑的态度并加以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文本的“现世性”概念,以此来纠正文本主义的理论偏颇。他从文本存在的在世性、文本释义的情境性和文本生产的权力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文本“现世性”的内涵,恢复了文本与世界之间的关联,这就从根基上把文本从再现自身重又拉回到了人类现实世界之中。但萨义德也同时对再现意味着文本对世界的被动式反映这一还原论进行了否定,并将再现与世界之间定位为一种“构成性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认为,以文本的现世性为起点,强调再现与世界之间的构成性作用,是其所有批评实践的逻辑基点和指导思想。 第二章,再现与话语:东方主义。本章主要以东方主义话语为主要问题展开论述,集中探讨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话语的批判,即西方关于东方的再现是如何体制化为话语系统并成为以知识生产为名义的权力修辞。这一批判的对象虽为“东方学”,但萨义德并非专注于它的学科意义,而是在于它是由无数的东方学文本所组成的体制化的文化“文本档案”。在此,萨义德借鉴了福柯的“话语”概念将东方学“文本档案”视作一种东方主义话语系统,并从话语层面上指出东方学中的“东方”只是东方学所再现的东方形象,而不是事实上的东方存住。而这一话语建构的过程正是西方通过“想象地理学”和文本图示化的处置方式之间互为前提式的循环流动加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因此,萨义德东方主义话语批判主要不是去以萨义德的方式再现所谓真实的东方为何,而是剑指东方主义话语在西方的社会历史和现实中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何以实现建构。更为重要的是,萨义德通过逆向解构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建构路径,将批评焦点聚焦于东方主文话语中再现东方时的权力义涵,并从体制性、关系性和功用性三个维度对权力结构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 第三章,再现与实践:对位互动。从话语层而转向实践层面,萨义德跳出西方文化视域,将批评视野从西方扩展置西方之外的整个世界。所谓实践,包含着帝国主义殖民实践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实践两个向度。而在萨义德看来,再现与实践之间的“对位互动”关系是殖民与反殖民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于帝国主义殖民者来说,文化再现充当着共谋者的角色,萨义德分别以十九世纪的传统文化形态即小说和二十世纪的当代通俗文化形态即大众传媒为对象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在威廉斯“感觉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语境化,发明了作为文化再现与帝国殖民实践之间接合纽带的“态度与指涉结构”概念。另一方面,萨义德以“对位阅读”为方法论指导,以对位的角度发掘出文化再现在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殖民实践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赋予领土和民族以历史和意义的文化抵抗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实践的首要任务,而文化抵抗唯有诉诸于对民族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和改写,才能构建起民族独立的文化主体和根基。萨义德提炼出以反述帝国历史、重写民族历史和解构中心话语等三种再现模式为殖民地人民进行文化抵抗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再现与身份:文化间性。无论是帝国主义时期,还是帝国体系在形式上已经解体的后帝国主义时期,在种种对立和对抗的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是被萨义德认为至少从帝国主义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硬核即身份认同。这一对抗性的身份认同始终由“我们”/“他们”的本质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主宰,以东方主义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义身份认同为典型的两种形态。在萨义德看来,身份认同是由对自我和他者的文化再现所建构而成,东方主义身份认同其要害在于总是通过对东方这一文化他者的否定式再现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而第三世界殖民地民族主义身份认同往往将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再现为一个纯粹的、封闭的、排他的本质化实体,以此来寻求集体身份认同并形成抵抗帝国殖民实践的共有意识形态基础。本质主义身份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无谓的对立和对抗正是迈向解放之途的绊脚石。因此,萨义德提出以文化问性为理论基石的流动性身份作为破解本质主义身份认同的解决之道。这一构想主来自于萨义德自身流亡的生存经验、文化混杂性的认知以及法农解放哲学的启示,而关键就是要将“我们”与“他们”的经验和历史再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并且在共存中共同构成人类世界整体,以此来取代分离的、对抗的、等级化的本质主义。萨义德的良苦用心在于,力图通过对再现的权力进行批判和抵抗,号召世人坚持以世界主义的胸怀共同形塑人类文化社群,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使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和共存,最终实现共同解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9;G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厚立;“东方主义”与“东方学”[J];读书;2000年04期

2 于冬云;纪念赛义德[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1期

3 吴格非;;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8期

4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张宽;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与西方的汉学研究[J];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27期

6 斯图亚特·霍尔;傅德根;;文化研究:两种范式[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0年00期

7 单德兴;;代表/再现知识分子:萨义德之个案研究[J];华文文学;2011年05期

8 杨乃乔;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到东方主义的崛起[J];人文杂志;1999年01期

9 范永康;;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J];人文杂志;2011年05期

10 陈厚诚;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黄裳裳;;毛泽东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7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吴奕锜;陈涵平;;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文化混杂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乔纳森·卡勒;金莉;周铭;;什么是文化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3 李银河;;必要的冷淡[J];读书;1992年09期

4 张宽;;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J];读书;1993年09期

5 王一川 ,张法 ,陶东风 ,张荣翼 ,孙津;边缘·中心·东方·西方[J];读书;1994年01期

6 周穗明;;西方新社会运动与新马克思主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吴格非;;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8期

8 L·兰格曼;周穗明;;西方新社会运动40年发展的理论总结[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5期

9 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佳丽;林国淑;;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J];电影评介;2007年24期

2 爱德华·萨义德 ,孙怡;《汉娜·K.》:面目可识的巴勒斯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周冰心;萨义德的中国命运[J];社会观察;2005年10期

4 陈炎;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05年01期

5 王纪潮;;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及其他[J];博览群书;2003年11期

6 王炎;重新认识萨义德和他的《东方学》[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7 綦亮;;从《东方学》看萨义德的人文主义[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8 黄若泽;;从《知识分子论》看《英国病人》中的知识分子[J];神州;2011年08期

9 谭杰;;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解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10 郑飞;;“东方学”视野下张艺谋早期电影的西方境遇[J];语文学刊;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陆严冰;;城市规划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职责[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6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付长珍;;变幻的视域——三农问题映射下的城市知识分子精神生态透视[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王宁彤;;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阿拉伯世界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根红;;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境遇[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深圳商报;2003年

2 康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钱镇;[N];学习时报;2004年

4 黑龙江大学 杜萌若;[N];光明日报;2009年

5 思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潘小松;[N];文汇报;2001年

7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陶东风 贺玉高;[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吴淼;[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华东师大中文系 方克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勇;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锁晓梅;张承志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小琴;论萨义德的政治阅读文本分析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理偲;共谋与抵抗[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元雄;萨义德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赵钊渠;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张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相林;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唐佳;萨义德“旅行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2年

9 靳婷;萨义德及其《东方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玲;论爱德华·萨义德的媒介批评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6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