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在对日“战利品”问题上的交涉
[Abstract]: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Soviet troops stationed in northeast China did not negotiate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is, in the name of "spoils of war", they removed the main industrial and mining facilities in the Northeast without authorization, and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goods and good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ade repeated representations on this matter. However, the Soviet Union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 theory of "spoils of war." in February 1946, there was an anti-Soviet movement in China, and the loot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Northeas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Soviet Union still refused to return the Japanese-funded equipment in the Northeast, which affected the recovery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t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民国外交史”(项目批准号10&ZD096)子课题“国民政府外交决策及民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K15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清宏;战后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利;;“法比天大”的重大社会意义[J];前沿;2012年09期
2 孙大权;抗战时期“马寅初被捕案”有关几个问题的辨析[J];求索;2004年08期
3 方艳华;刘志鹏;;华北沦陷区国民党民运工作研究——以冀鲁为中心的考察[J];求索;2012年06期
4 黄定天;20世纪上半叶旅华俄侨的由来及其人口结构[J];人口学刊;2004年06期
5 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数量的膨胀及其溃败之考察[J];人文杂志;2009年02期
6 郭利珠;;蒋介石对军官训练团的掌控(1933~1945)[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7 董宝训;略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刘秀红;;20世纪亚洲冷战体制下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互动剖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金平;赖银莲;;长征之憾——被拒绝的毛泽东建议[J];兰台世界;2007年21期
10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J];史学集刊;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素华;;关于回忆毛泽东的史料述评[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阮娟;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永栋;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8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天宇;卫国战争前苏联远东海军建设及其意义[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郭利珠;蒋介石军官训练团模式研究(1933-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瞿小明;苏军空降兵部队在卫国战争前的发展及其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晓远;近代中国回族团体组织对新式教育的贡献(1906-1938)[D];吉林大学;2011年
8 湛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留学生[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杨炎辉;日汪条约关系研究(1940-1945)[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郝俊琴;胡政之新闻评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丽;;美国的“楔子战略”与中苏分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齐清顺;;前苏联专家及其在新疆的活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4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J];国际冷战史研究;2004年00期
5 李丹慧;;同志加兄弟:1950年代中苏边界关系——对中苏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之一)[J];国际冷战史研究;2004年00期
6 宁泊;冷战时代东西方关系的再审视——《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当代西方研究”专栏评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泽宇;;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原因论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邵亚楼;肖建军;;关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政策调整的思考——兼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J];史学集刊;2007年05期
10 张在虎;;二战后中苏青岛俄侨之争——以俄侨恢复苏联国籍为中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黄纪莲;;早期中苏国家关系概述(1917~1924)[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薛衔天;;试论“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内容变化问题[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牛军;;开罗会议与战时中美关系[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世界历史学科调查》课题组;“十一五”期间的世界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方晓;“60年了,该厘清朝鲜战争这段历史了”[N];东方早报;2010年
4 赵璐 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前苏联在东西方缓和问题上的动机分析[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2 王晓云;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与反应(1958—196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佼丽;中国核战略与中美、中苏关系(1954-1976)[D];山西大学;2005年
4 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潘小亮;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胡江东;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张彦伟;试析大规模报复战略对50年代大国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5年
8 程金华;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苏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丽玲;194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53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5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