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的演变
[Abstract]:From 1949 to 1976, Chinese-Soviet party diplomacy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o-Soviet party diplomacy was in the period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reached the peak of friendly diplomacy. Since the late 1950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have been gradually revealed,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two parties has gradually fallen into twists and turns and setback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kind of evolution, mainly the function of ideology, the difference of national interes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big country doctrine and big party doctrin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politics of China and Soviet Union, etc.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ZZ005) 中国博士后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2013M5319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SWU1309268)研究成果
【分类号】:K27;K512;D232;D3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正祥;中苏论战的主要观点及简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4 栾英育;张丽;;独立自主思想在建国初期毛诗创作中的体现[J];北京农业;2011年30期
5 薛金慧;;毛泽东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张彬;张广亮;;浅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历史原因和影响[J];才智;2009年18期
7 吴付山;;刍议中苏大论战及苏联解体的警示[J];沧桑;2011年01期
8 赵图雅;;毛泽东过渡时期理论的演变及原因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董健;;论反修防修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3期
10 坚毅;;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科学态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秦正为;;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7 贺艳青;;艰难中的伟大酝酿——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与第三世界[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建礼;巴西共产党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巴西式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彬;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正统与非正统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赵图雅;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卫卫;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贺朝霞;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新涛;试析1956-1964年的中苏分歧与论战[D];河南大学;2002年
3 王惠宁;邓小平与中苏论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贺艳青;“文革”前十年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第三世界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保军;试重评中苏大论战[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葛晓燕;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两难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8 董军明;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教条主义、修正主义问题之认识轨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晓东;5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越南抗美救国战争[D];郑州大学;2004年
10 范明霞;中苏论战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民;;论16-17世纪英国关税性质的演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A.C.谢尼亚夫斯基;赵振英;;苏共二十大新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2期
3 蔺美玲;孙慧阁;陈刚;;试析苏共二十大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正面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0期
4 杨曼英;;战后社会发展战略:历史演变及逻辑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高继民;;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对苏联模式态度的深刻检讨[J];党史文苑;2009年02期
6 李宏;谭天宇;;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评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小芬;20世纪以前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周跃军;试论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9 陈杨;;对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马龙闪;;苏共二十大召开的历史必然性和与之有关的大清洗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全景;;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几点思考[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4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赵宏;;苏联剧变二十年再认识[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何贻纶;;关于苏联剧变根本原因再探[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用原始档案还原苏联史真相[N];北京日报;2010年
2 吴伟;卡廷惨案:真相已经大白[N];东方早报;2010年
3 李卫红 徐元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并非赫鲁晓夫个人之作[N];学习时报;2010年
4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杜晓春;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元老院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春艳;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D];天津大学;2006年
4 郭城;试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对外政策的演变[D];山西大学;2007年
5 伍娅;试论英国的骑士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何川;论让·莫内的超国家主义理念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7 于宁宁;大陆联盟体系的存废与俄德关系演变[D];吉林大学;2009年
8 田传宇;1902-1927年英国对沙特阿拉伯外交政策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鹏俊;古罗马被释奴隶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叶红;论共和后期古罗马公民的社会道德[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71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7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