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以来英国的压力集团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pressure groups since World War II has ha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British politics, so British political scientist win Grant called that stage of British politics the era of pressure group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ritish pressure group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pressure groups,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essure groups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pressure groups are organizations that are determined to influence government decisions. Pressure group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there was the first climax of British pressure groups, which was mainly confined to activities at the local level, and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the second climax of British pressure groups, during which various types of pressure groups came into being. Its activities have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after 1945 the pressure groups reached a third climax, when the British pressure groups were at the centre of politics. The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groups had much to do with the decline of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economy provided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pressure groups; and the changes in class at that stage, The defects of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pressure groups. Pressure groups have pressed governments, the European Union, parliaments, court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 wide range of levels t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and failed, but a number of pressure groups have succeede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pressure groups have had a major impact on British politics. It has become not only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but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an effective assistant to the government; of course, pressure groups have their negative side, such as overthrowing the government. Obstructing the economy and so on.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pressure groups are related to the concepts of liberal democracy and neoliberalism.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56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涵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杨文革;;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5 杨辉,李彦彬;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对对外政策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关保英;;论内部行政合同[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7 范树成;西方国家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傅林;;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团[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王璐;;变化中的英国教育改革思维与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10 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霖;;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李斌;;农民市民化与电大教育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4 童海芳;;国家主权与宪政价值之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王家峰;;公共服务与社团主义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孔凡宏;陈向阳;李强华;;西方“民主制行政”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阳盛益;黄红华;;体制内外并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叶麒麟;;论乡镇政府在征地中的角色定位——从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逻辑谈起[A];乡镇论坛杂志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国兵;;高教结构调整与教育政策的权力限度[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杰;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研究(1945年—80年代)[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倪学德;和平的社会革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刘淼;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6 王涛;社会困境与重构国际秩序的治理——中国的多极化战略及“和合逻辑”的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7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山鸽;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10 管新华;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89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8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