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1968”:学生运动的起源、过程和后果
[Abstract]:The year 1968 left many deep imprints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Western industrial nations. For conservatives,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 collaps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values; for the global left, it brings about social and political liberalisation. Students demand full democracy, an end to the Vietnam War and more social freedom. The new left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ough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political radica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renewal, has its influence in the long term, first of all, in the new way of life. The events of "1968" The individualizat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of lifestyle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is not the only cause. The impulse to change values is the appeal of the youth as a whole, demanding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decision without accepting the work discipline, moral purity and duty of responsibility as the norm. Although the new strategy of provo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attempted in the student movement, the universal individu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have been accelerated, but it has not been triggered by it. It is part of a complex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western industrial countries since the 1960 s.
【作者单位】: 汉堡大学当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D435;K5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木子;;“五四”时期的内蒙古青年运动[J];前沿;2007年11期
2 黄启后;抗日战争时期云南青年运动述略[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3 陈伟;严海建;;从政策应对到组织解决——试论国民党三大前后青年运动政策之转变及其困境[J];学术探索;2010年03期
4 ;《青年运动的方向》试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6年01期
5 梁晓声;;国有怎样的中年,便有怎样的青年[J];杂文月刊;2010年06期
6 曹松豪;;发现萨科齐[J];可乐;2010年11期
7 应林;鸣华;;肖楚女备课[J];江苏教育;1984年03期
8 张小玲;;略论抗战初期“民先”与“三青团”之争——兼述中共青年运动方针[J];武汉学刊;2005年05期
9 ;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理事会会议[J];世界知识;1954年15期
10 秦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历史简况[J];历史教学;196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家树;;民主革命时期三次学生运动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施蕾;;抗战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特点[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3 罗越瑛;;抗日救亡中的上海学生运动析[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4 廖萍;;法国五月风暴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张新科;;联邦德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继续教育[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6 朱思荣;;联邦德国体育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向[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7 冉春雨;;联邦德国的暖通与空调节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4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4年
8 余小明;;我的父亲余潜[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9 上海市赴联邦德国国有资产培训考察团;;联邦德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A];1995年政府法制研究报告[C];1995年
10 郝伟锋;;中共琼崖一大与琼崖青年运动[A];竹林里风雷——中共琼崖一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颔;纪念“五二○”学生运动六十周年[N];新华日报;2007年
2 白冰;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言 实习生 赵梦婕 栗康;新思想在焦作的传播[N];焦作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邹丽;让学生运动一“夏”[N];中国体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赖毅;罗扬才中学毕业证发现[N];厦门日报;2010年
6 李公明;使学生运动“去政治化”的双翼是……如何折断的?[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淇;在纪念段君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
8 校党委书记 陈希;顺应历史潮流 站在时代前列[N];新清华;2008年
9 本报记者 褚国飞;雪莲:“我们是一家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张晓唯;浅议蔡元培与学生运动[N];团结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文玉;自由与民主的限度[D];南开大学;2009年
3 邓红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研究(1949-1990)[D];武汉大学;2005年
4 梁长平;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建标;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张沛;凤凰涅i肹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存福;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豫东;张太雷青年运动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晓燕;国共两党与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甘迎春;解放前中央大学的学生运动[D];扬州大学;2008年
4 陈飞;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的缓和外交[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5 刘宁;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政治化[D];同济大学;2008年
6 巩鹏飞;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的核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邝艳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学生运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徐卫;近代历史上一位知识女性的时代悲剧[D];扬州大学;2007年
9 汤云丽;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的学生运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燕;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初探(1922-1937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0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0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