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核灾难的历史学、传播学与政治学
[Abstract]:Japan is thought to have developed nuclear power plants because of a lack of energy, while the Fukushima accident was due to a lack of safety management. But in fact, after the war, Japan's conservative politics replaced the wrong introspection of the militaristic war with the "non-nuclear defeat theory", and its so-called "scientific nation-building" strategic connotation of nuclear nationalism is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nuclear disaster.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 uses the "nuclear science" worship of the Japanese elite to win over the Yomiuri Shimbun and young congressman Nakasone Yasuhiro, who dominates the Yomiuri News Corporation. They launched a "peaceful use" propaganda campaign and manipulated Congress to pass the "Atomic Energy Budget." Japan's nuclear desire was shaped into a "nuclear power plant" material form by the United States'"peaceful nuclear technology" proliferation strategy.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uclear power, the law of government-commercial collusion, which is in an advantageous political position, controls the "scientific" safety discourse that can be bought, concealed, disguised and fabricated, and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This is the victory of the information war of the high-tech cultural empire against the dependent state, but the lesson of the failed state lies in the false politics of the nuclear nationalism power group ir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分类号】:K313;X9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芳;;张国宝:中国不可能放弃核电[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3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小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企业经济;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庆坤;张明泽;陈向勇;;基于Lanchester方程的一类作战系统谋略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吴宜灿;;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3期
3 李万顺;李大光;;美军积极为争夺制网权做准备[J];生命与灾害;2009年07期
4 张新晔;社会信息化——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四)[J];河南化工;1998年01期
5 文光俊,李世贵,郭伟,李家胤,李乐民;高功率微波源干扰JTIDS信号的可能性分析[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戎昌海;未来战场无处不在[J];金属世界;2003年01期
7 阮政闻;;信息化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富运家具的新销售模式为例[J];家具;2004年06期
8 ;他山之石[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2年04期
9 ;新疆油田公司2005年信息化工作会议隆重召开[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5年01期
10 郑晶晶;徐迎;金丰年;;现代战争人员防护面临的挑战[J];民防苑;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英方;;对信息战定义的讨论[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谢小权;;计算机系统脆弱性与信息战[A];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3 夏学知;余幼平;樊兴;;信息战条件下海军C~3I系统安全性及对策分析[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4 左钦文;;信息战条件下战略预警系统构建的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邵国培;何俊;吴晔;贾仁耀;;信息战、电子战与军事运筹学[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0年
6 石晶;龚震宇;;信息战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浅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潘镜芙;;21世纪武器装备发展及其对策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8 肖占中;宋效军;;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信息战中的运用——兼论未来战争环境中的人、机结合[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9 刘军利;王爱杰;;外军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启示[A];全国ISNBM学术交流会暨电脑开发与应用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荣成;赵晓楠;刘辉元;;信息战条件下的舰船隐身技术[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美日互赠大礼 继续重视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江冶;日美关系有待牛肉考验[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倪旅泉;日美关系的“成熟”[N];解放日报;2007年
4 ;日美关系的“秋天”来临[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5 上海交大 环太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日美关系进入转型期[N];东方早报;2009年
6 宣邦东 保春艳 曾斌;客观辩证地认识信息战[N];中国国防报;2005年
7 江苏 李云峥;网络速度与股市信息战[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草庐公;信息战:不能和龙王比宝[N];中国国防报;2004年
9 刘峰 董恒光 张爱华;信息战打造“追逃”精兵[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三眉;日美关系:日本从“小妾”变成了“情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咏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与日本劳资关系的重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先省;传感器管理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0年
5 姜园;通信对抗中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汝学民;音频隐写与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浩淼;信息战与美国国家安全(1991—1999)[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越;信息战中的信息防御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3 周琪;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发展及原因分析[D];青岛大学;2006年
4 赵海星;逐渐“慈化”—伦理学视角下的信息战思考[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王建涛;基于战场目标的多媒体信息管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2年
6 沈伟锋;面向攻击的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李莉;网络攻击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8 许鑫;美国媒体伊拉克战争报道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9 李莹;1941年日美谈判进程及破裂原因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亦男;日美安保体制的演变[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1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5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