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
[Abstract]:The pursuit of security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Stalin's policies before the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in different postwar periods. In terms of domestic politics, this policy is not only a means of mobilizing the Soviet people to deal with what Stalin regards as an upcoming round of confrontation with the West, but also a means of consolidating his position and power at the highest decision-making level in the Soviet Union. Stalin was the Soviet policy maker on key postwar issues, such as the future of Eastern Europe, Germany and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Stalin sought to dominate postwar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astern Europe, the main goal of which was to establish a secure zone along the western borders of the Soviet Union. Stalin argued that this goal was not inconsistent with the need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Stalin wants the Soviet sphere of influence in Eastern Europe to be recognized by Britain and the US in return for the Soviet Union's recognition of Western influence in other parts of Europe. Stalin's control of Eastern Europe was also due in part to fears that co-operation with Britain and the US might fail. Stalin's control of Eastern Europe, however, was ultimately perceived by the West as a challenge to the West, with counterproductive consequences. In this process, the Soviet Union's pursuit of its own security and ideology, on the one hand, produced sharp contradictions with the so-called "democracy, self-determination" principle upheld by the West; More importantly, the Soviet Union's objectives were in serious conflict with the expanding glob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gradually divided Europe into two rival blocs. In his dealings with Western allies, Stalin was willing to compromise on issues of lesser importance, such as Trieste, compensation for his satellite states, and trusteeship. On the main issue, Stalin was uncompromising. The Soviet Union's policy towards Turkey and Iran in the late and early postwar period becam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led Western countries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event leading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r. Thu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wo wartime allies, led their respective camps and began a forty-year cold war.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512.5;D8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2 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J];美国研究;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冠军;;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内涵演变辨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郑爱文;段西宁;;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及其成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张光英;;闽东畲族群落文化特色及其地理空间响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5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朱浩;;恽代英革命政党组织工作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常县宾;苏联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9 彭先兵;;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依据的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赵艳霞;慕尼黑会议前后苏联对欧洲的“双重外交”[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荀峥;;瞿秋白对广州起义的评价之新探[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2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朱玖琳;;论宋庆龄抗战思想之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倪稼民;耿志敏;;苏共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王林生;;《邓小平文选》与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理论[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7 罗玉明;;从逐步工业化到赶超型工业化——毛泽东工业化战略探析[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8 董一冰;;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论析[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9 徐艳玲;;原苏共执政的教训: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省察[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熊乐兰;詹真荣;;斯大林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提要)[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侯士杰;论黄桥战役与我党军事反顽斗争策略的形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欣燃;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杜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庞铭辉;广西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巍;法治指数本土化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2 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J];美国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青青;;九一八事变前后苏联对日政策再解读[J];历史研究;2010年04期
2 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J];历史研究;1999年04期
3 沈志华;;面对美军挑衅斯大林为何出尔反尔[J];文史博览;2010年06期
4 沈志华;;斯大林的两难抉择 苏联为何没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的议案?[J];文史参考;2010年12期
5 叶成坝;;斯大林:故意把中国抛入朝鲜战争?[J];世界知识;2006年23期
6 许刚雁;;从拒绝出兵看朝鲜战争中的苏联[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沈志华;;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下)[J];俄罗斯研究;2007年06期
8 肖瑜;;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之再考察[J];学术研究;2011年08期
9 王昌沛;;姑息养奸与同仇敌忾——二战时期苏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永贵;;二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外交策略转变探析[J];黑河学刊;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唐宝林;;托洛茨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兼论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关于中国大革命的争论[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3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Е.А.别洛夫;С.Г.卢加宁;陈春华;;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蒙古问题的论点[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7 赵宏;;苏联剧变二十年再认识[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何贻纶;;关于苏联剧变根本原因再探[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王文强;;瞿秋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介[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一;察里津之战——斯大林组建军队[N];学习时报;2008年
2 闻一;兵败华沙城下[N];学习时报;2009年
3 闻一;斯大林的专列:南下征粮[N];学习时报;2008年
4 方亮;命运的森林[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记者 曹苏红;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战略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冷战是如何开始的[N];北京日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叶玲玲;抗美援朝决策的最新内幕[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吴恩远;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功过是非[N];世界报;2007年
9 李有观;1941年,失败的苏军空袭柏林[N];中国国防报;2010年
10 闻一;围绕伏罗希洛夫的一场大争斗[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玉宝;早期苏联核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惠宇;1945-1949年美国的中国东北政策[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1945-1948年苏联的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毛远臻;苏联与欧洲集体安全(1933-1935)[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璇;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岩;20年代克鲁普斯卡娅与斯大林的斗争[D];吉林大学;2007年
5 赵子峰;30年代的联共(布)政治局[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陆强;论中印边界博弈中苏联外交的“错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桂峰;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不结盟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9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彬彬;蒋介石与1945年中苏谈判[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7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5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