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国特色的“中东学”与“阿拉伯学”浅议

发布时间:2019-02-23 20:06
【摘要】:所谓"中东学"和"阿拉伯学"即是关于"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的学术研究。具体指研究阿拉伯(或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所谓"中国特色"则应包括中国政治特色、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思维特色、中国历史特色和中国当代特色以及中国语言特色等共同构成的中国学者研究与观察上述阿拉伯(或中东)地区的独特视角。笔者以为,这一研究阿拉伯(或中东)地区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究竟如何称谓值得进一步研究。较为流行的名称有两个,其一是"中东学",其二是"阿拉伯学"。
[Abstract]:"Middle East" and "Arab studies" are academic studies on Middle East and Arab regions.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study of Arab (or Middle East) political economy, social history,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art, astronomical geography, technolog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The so-call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include Chines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f the Arab (or Middle East) region are made up of Chines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comprehensive subject of studying various kinds of knowledge in the Arab (or Middle East) region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ere are two more popular names, one is Middle East Studies, the other is Arab Stud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世纪阿拉伯神秘主义思想—照明哲学研究”(09BZX041)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3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娟;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吗?[J];阿拉伯世界;2001年02期

2 戴晓琦;埃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及特征(上)[J];阿拉伯世界;2003年01期

3 黄虹;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黎跃进;;中国与阿拉伯传统文学宏观比较[J];东方丛刊;2010年03期

5 林丰民;盛世酒诗人艾布·努瓦斯与李白[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钱雪梅;;乌玛:观念与实践[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7 张晓楠;;伊斯兰教“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之比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笑妍;;东方盛世下的酒中诗情——李白与艾布·努瓦斯咏酒诗比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熊燕军;;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成分增长的历史背景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丁俊;中伊文化对话交流的动力与障碍[J];回族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忠杰;《古兰经》注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忡;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庞秀成;巴哈伊基本教义:演进、传播及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喇延真;清真饮食文化及其食品行业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周放;阿拉伯科学与翻译运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文林;;地缘政治、中东破碎地带与利比亚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2 田墨浓;;阳光下的阴影——从《局外人》看加缪对阿拉伯问题的思考及局限[J];农家科技;2011年04期

3 廖大珂;;宋元时期泉州的阿拉伯人[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4 ;寻找沙漠中失散的伙伴[J];数学大王(五六年级);2009年08期

5 赵永伦;;倭玛亚王朝与唐朝争夺中亚的战争[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钱学文;;中国研究阿拉伯人心态的开山之作——简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辛旗;;觉醒与抗争:中东、北非事件的深度观察[J];文化纵横;2011年03期

8 顾曲;;如果你愿意,原来他们都爱你[J];跨世纪(时文博览);2011年06期

9 李晶;;明月几时有——解析《一千零一夜》多次将女性比作月亮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葛铁鹰;;阿拉伯古代文人的名、字、号(下)——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六[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其荣;蒲玉梅;;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民族-国家关系发展态势[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宁彤;;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阿拉伯世界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4 佘莉;;辉煌的阿巴斯——从“百年翻译运动”看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5 苏彦铭;;燕支苏氏族源及其往台湾等地的迁徙[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言洪;;数字的起源和演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7 苏智良;;中国古代的鸦片与罂粟种植[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邵华光;;中东地区石化工业发展近况及对我国的影响[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9 薛发;;钢结构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晏如;;译事五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前驻中东大使 刘宝莱;中东地区陷入动荡暴露美国战略失误[N];解放日报;2011年

2 陈华;义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N];国际商报;2007年

3 吉强;中东阿拉伯头巾六成吴江震泽造[N];新华日报;2007年

4 赵卓昀;本·拉丹吃的很差但装备先进[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东方晓;“撤出战略”风险重重[N];人民日报;2009年

6 特约观察员 陶中华;内贾德成不了中东“老大”![N];科技日报;2007年

7 单姗;踏歌起舞7分钟以示民族团结,数千阿拉伯人志破世界纪录[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大选中的以色列阿拉伯人[N];光明日报;2009年

9 焦翔;全体阿拉伯人的胜利[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中东分社记者 黄培昭;阿拉伯人又失望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海亚(Yahya Sharahili);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BOUNOUA NADJAT(娜佳);是谁在中东制造混乱[D];外交学院;2007年

3 谢立忱;当代中东国家边界与领土争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马守途;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崔守军;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D];外交学院;2006年

6 韩忡;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庞中鹏;日本能源外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王三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1809-1938)[D];西北大学;2005年

9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周放;阿拉伯科学与翻译运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鹏帆;论“9·11”之后美国对中东的公众外交[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权新宇;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人体炸弹”[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峰;1936-1939年欧洲局势变动对中东地区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4 宋林霖;论大国在中东地区能源安全战略博弈[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国红;论影响中东稳定的民族、宗教和利益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丽娜;当代中东地区犹太恐怖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09年

7 张彬;奥巴马执政后的美国中东政策[D];辽宁大学;2011年

8 孙伟洵;谈美国的中东政策及9.11事件后中东政策的调整[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舟;美国“大中东计划”与中东民主进程[D];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10 刘元;古代贝都因人与古代蒙古族社会生活风尚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9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29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