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论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犹太教会堂

发布时间:2019-03-20 11:14
【摘要】: 对于美国犹太人来说,19世纪80年代以前这段时间是个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犹太人面临着巨大挑战与机遇。在这种背景下,犹太人群体在美国顽强地生存着,力量不断壮大,他们最终崛起,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拥有巨大能量的权势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国内外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犹太人崛起的这一历史进程中,犹太教会堂的地位不容小视。随着犹太人处境的变化,犹太教会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都对美国犹太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影响重大而深远。一部犹太教会堂发展史也是一部犹太人在美国处境和地位的变迁史。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适当结合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以19世纪80年代以前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为大背景,对美国犹太教会堂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会堂在各个发展阶段对犹太人的影响。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殖民地时代的犹太人面临着大量挑战与机遇,在这种条件下,会堂开始建立,其内部的成员关系及运作机制都很特殊,会堂收支问题也是这个时代会堂内部的重要问题。会堂所具有的这些特点都对殖民地犹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美国的建立给犹太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犹太人开始面临全新的社会境遇。在这种大环境下,犹太教会堂发生分裂,面临新的竞争,而且内部出现变革。这一系列的新变化都深刻影响着美国犹太人的生活。 第三部分,从19世纪30年代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前,这是美国的大发展时期,也是美国犹太人的大发展时期。在这半个世纪中,美国犹太人接触了全新的社会环境。会堂出现了爆炸式扩张,内部变革走向深入,妇女地位上升,重新认识了犹太性。此时会堂所呈现的这些特点,对于美国犹太人甚至是世界犹太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结语总体上概述了美国犹太人的社会境遇、会堂的变化以及会堂对犹太人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会堂的存在与不断发展在美国犹太人的成长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会堂是美国犹太人崛起的一个重要条件。
[Abstract]:For American Jews, the period before the 1880s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American Jews faced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is context,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ives tenaciously, the strength grows, they finally rise, become a powerful group with great energy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rise of American Jews, the position of the synagogu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Jewish situation, the synagogue of Judaism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each st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ll have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American Jews, and have a grea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A history of Jewish synagogue development is also a history of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nd status of Jew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merican synagogue of Judaism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Jewish situ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1880's with the proper combination of Toynby's Theory of "Challenge and response to War"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Jew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1880'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the synagogue on Jews at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Jews of the colonial era are faced with a lot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synagogue began to be established. Its internal membership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are very special, and th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the synagogue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is era.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agogu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lonial Jews. The second par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rought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fe of Jews, Jews began to face a new social situation.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synagogue was divided, faced with new competition and internal change. This series of new changes have deeply affected the life of American Jews.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1830s to the 1880s, this is the period of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Jews. During this half-century, American Jews came into contact with a new social environment. The synagogue expanded explosively, internal change deepened, the status of women rose, and Judaism was re-recogniz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agogu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merican Jews and even the Jews of the world.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American Jews, the change of synagogue and the influence of synagogue on Jew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xistenc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ynagog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American Jews. The synagogue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rise of American Jew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71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鑫;;犹太格托的变迁[J];世界文化;2010年10期

2 胡浩;;犹太人对美国社会的适应和文化的再创造——读《美国犹太人,1585-1990:一部历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唐小峰;;逃亡上海——德奥犹太难民在1938[J];小说界;1994年03期

4 罗爱玲;美国犹太人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J];世界民族;2004年02期

5 何立波;;伪满外交官救助德国犹太人的历史秘密[J];档案天地;2005年06期

6 迈克尔·A·迈耶;唐裕生;;反犹主义与犹太认同意识[J];世界民族;1990年03期

7 张群;“身份”:美国犹太人的困惑——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的主题[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8 牛宝成;;用心险恶的日本“河豚计划”[J];文史博览;2006年07期

9 王仲翔;;历史的印痕[J];诗歌月刊;2009年08期

10 张倩红;;犹太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兼评宋鸿兵的《货币战争》[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舒明;;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和经验[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汪小平;;1920年代台湾游记展现的殖民地面向——以《穿越台湾——日本的岛屿殖民地报导》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赵国权;;日伪统治时期的河南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晓昭;孙忠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新加坡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沈婷;邓明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属热带非洲殖民地适应性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李正心;;日本占据时期台湾殖民地教育概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潘启贵;;伪“满洲国”罪恶统治的一个侧面——记“七七”事变后铁路警察的扩充及其强化[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汪小平;;“台湾民族论”与台湾史论述——以王育德《台湾·苦闷的历史》为例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10 金健;郭俊;;联合起来制定下一代数控系统规范、协议和国家标准,,不再沦为国际数控企业的“殖民地”[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雯霞 本报特约记者;美国犹太人的砝码有多重[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未央;成功的美国犹太人[N];安徽经济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陈克勤;从23人到600万美国犹太人350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王震;建议调整犹太人对华战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记者 周暹;王岐山会见美国客人[N];北京日报;2006年

6 王传宝;巴基斯坦与以色列关系转暖[N];经济日报;2005年

7 孙汉生;世界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犹太人父亲和美国儿子:亲情之外的身份困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章敬平;以色列崛起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王震 张忆南 邹占伟;亲以院外集团对美国外交影响过大[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3 唐立新;现代美国犹太政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7 罗辉;宗教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姜淑令;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7-1988)[D];复旦大学;2008年

9 罗俊

本文编号:2444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44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