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2 17:42
【摘要】: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执政初期,由于内外交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内政和外交进行了改革。本文对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进行研究,拟通过对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产生的背景、对外战略的内容及其外交实践,探究其对外战略对苏联内政外交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把“新思维”作为外交政策的准则,缓和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在对美关系上,苏联积极谋求缓和。在核军备竞赛领域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没有人能够在核战争中获胜,也不能赢得核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发动了和平攻势,向美国提出裁军建议,并单方面宣布停止核试验。由于苏联在对外战略上主动让步,苏美停止了持续多年的军备竞赛,并开始裁军和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在地区冲突上,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邻国的关系,例如在第三世界实行收缩战略,缓和同美国在热点地区的冲突。在欧洲问题上,提出“全欧大厦”的思想,竭力推动在欧洲重建缓和,承认世界的多极化,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与其前任相比,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对苏联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研究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产生的背景。分析了从列宁和斯大林的外交思想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的对外战略。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是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苏联内政和外交方面的困境是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产生的现实背景。 第二章,阐述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主要思想内涵,即“新思维”外交政策,并阐述了“新思维”对外战略的外交实践。 第三章,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对苏联内政和外交的影响,即退出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结构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在执政后期寄希望于西方援助对苏联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阿富汗撤军对苏联国际地位的影响。
[Abstract]:On March 11, 1985, Gorbachev was elected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reign, Gorbachev reformed the Soviet Union's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In this paper,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is studied.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the content of foreign strategy and its diplomatic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its foreign strategy on Soviet Union's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Gorbachev used New thinking as the norm of foreign policy, easing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ctively sought to ease. In the nuclear arms race, Gorbachev believes that no one can win the nuclear war, nor won the nuclear arms race. Gorbachev launched a peace offensive, proposed disarma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laterally declared a cessation of nuclear testing. As the Soviet Union made strategic concessions on its foreign strategy,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topped the years-long arms race and began negotiations on disarmament and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In regional conflicts, the Soviet Union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urs, such as adopting a contraction strategy in the third World and defusing conflic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hot spots. On the issue of Europe, the idea of "all-Europe Mansion" was put forward to push for reconstruction and relaxation in Europe, recognizing the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and loosening its control over Eastern Europe.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80s. Compared with his predecessor,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of the Soviet Un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background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eign strategy of Soviet Union in the period of Khrushchev and Brezhnev, from Lenin and Stalin's diplomatic thought to the times of Khrushchev and Brezhnev. The evolution of Soviet Union's foreign strategy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In the early days of Gorbachev's ruling, the dilemma of Soviet Union's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was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main thought connotation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that is, the foreign policy of "new thinking", and expounds the diplomatic practice of "new thinking" foreign strategy.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Gorbachev's foreign strategy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of the Soviet Union through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impact of withdrawal from the arms race o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Soviet Union. Gorbachev placed his hopes on the impact of Western aid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withdrawal of Afghan troop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Soviet Un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凤荣;;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澄清一些被曲解的苏联史实[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2 邢广程;;苏共犯了“2乘2=蜡烛”的错误[J];当代世界;2011年07期

3 洛鸿葵;;一部让你认识真实苏联的力作——陆南泉等主编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简评[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4 陈杨;;对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曹长盛;;苏联解体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教训[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张全景;;延伸阅读1 苏联亡党亡国的五大原因[J];新湘评论;2011年11期

8 梁志;;1968年“普韦布洛”号危机初期的美苏交涉[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恩远;;对“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孙德刚;;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阿“准联盟”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王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和谐世界建设问题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兰宜生;;关于中国进口战略的几点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江西元;;全球化与“藏天下于天下”——试析全球化时代中国战略文化重塑的一种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李峰;;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与跨国倡议网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樊勇明;;东亚合作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于宏源;;清洁能源和国际体系权力转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罗国辉;;宋庆龄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对外宣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岗;布什新任期的对外战略[N];学习时报;2005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室副主任 吴莼思;美对外战略面临“道路”转变?[N];解放日报;2008年

3 向祖文;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向祖文;开拓性成果[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树华;苏联解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莫书莹 胡卉;布什仅靠增兵难解伊拉克“死结”[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李鹏;老克格勃要为普京保镖支招[N];中国国防报;2006年

8 早报记者 周云 马毅达;美国未来五年对外战略:干涉,,干涉,还是干涉[N];东方早报;2007年

9 实习记者陈志宏;俄正积极建构国家软实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共中央编译局 孙凌齐 编写;20年后俄罗斯人如何看待改革[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凤荣;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安秀伟;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振海;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宗教政策及其影响(1985-199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东;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主义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周建东;“公共性”视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张永胜;论中国对外战略中的石油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鹏程;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中义;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佟磊;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杨岚;冷战后韩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以韩美关系为视角[D];延边大学;2004年

5 郝晓燕;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状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康敏军;论冷战后印度对外战略的调整[D];暨南大学;2000年

7 刘琳;美国霸权与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8 常庆波;论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对外关系[D];青岛大学;2006年

9 朱佳毅;试论中国和平共处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D];外交学院;2008年

10 朱姗姗;传统文化对俄罗斯外交战略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45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45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1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