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与中美关系
[Abstract]:......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829;K25;K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奎,张澜;后冷战时期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郭玉聪;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历史;2004年03期
3 王新;;透视历史与现实:台湾问题与中美俄三边关系[J];史林;2006年03期
4 赵自坤;;“门户开放”: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J];法制与社会;2009年31期
5 何慧;;如何架起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评《与敌人谈判:冷战期间的美中会谈,1949—1972年》[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9年00期
6 许安朝;夏正伟;;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与中美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1期
7 石凯;;浅析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栗广;胡淑婷;;从“反华”到“联华”——尼克松对华政策演变的思想动因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李永玲;;论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争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小路;试析史迪威事件[J];学术界;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牛军;;开罗会议与战时中美关系[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2 胡京春;;关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外交[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牛大勇;;1960年代初期美台关系中的金门马祖问题:危机与控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爱成;历史在这里沉思[N];人民日报;2003年
2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张绍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当前日本的冷战史研究概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韩戍;被“美化”的中国形象[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俞飞;岂容青史尽成灰[N];检察日报;2011年
6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于冬;脉搏曲线:对台军售三十年[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永虎;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研究(1987-2007)[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本秋;美国的香港政策:决策的视角(1989-2007)[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子奎;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4年
5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程早霞;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中国西藏(1940s-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智;冷战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欢;评1933-1949年美国对华文化外交[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闫佼丽;中国核战略与中美、中苏关系(1954-1976)[D];山西大学;2005年
4 刘丽;论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启栋;中美缓和与朝鲜半岛统一政策的调整[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菅广峰;中美缓和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谦;美国的中国形象观与排华法的废除[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伟华;肯尼迪政府的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彦伟;试析大规模报复战略对50年代大国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5年
10 丁念亮;浅析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平衡策略1972-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67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6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