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中前期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
发布时间:2019-09-13 02:45
【摘要】: 本文从日中关系的角度,运用实证史学的方法,探讨17世纪德川幕府中前期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与长崎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分析了日明关系与长崎贸易。明朝中后期因倭患和壬辰战争的影响,明政府对日厉行海禁,并一再严饬对日贸易禁令。德川幕府建立后一再努力恢复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但终未如愿。日明间的官方关系中断。民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取代以往的官方朝贡关系成为两国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长崎贸易逐渐兴起。长崎贸易的兴起,满足了日本对华贸易品的需求。 其次论述了1636-1682年间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此间中国正值清朝建立至收复台湾前夕,日本也处于锁国体制确立时期。为了统制对外贸易,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确立了锁国体制。而此时刚刚建立的清朝正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及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德川幕府囿于华夷成见而视清朝为夷狄,倾向于明朝残余势力,故对清朝采取敌对态度,并曾一度想假道出兵中国。因此,日本并未主动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并对清朝的通交举措很不积极,致使日清之间并未建立官方关系。这一时期日中关系仍以民间为主,而且仅限于经济贸易。在这一时期,日本并未禁止中国商人来日贸易,清朝入关后也鼓励商人赴日办铜,日清之间的贸易得以发展但规模不大。与之相比,日本与郑氏集团的贸易为主流。 最后阐明了1683-1716年间的日清关系与长崎贸易。这一时期中国正值康熙统治的中后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的中期。清朝已经完成对台湾的收复,极为关注对日关系。康熙派官员赴日查探,试图打破对日僵局,进而建立外交关系。此时的德川幕府虽没有与清建交的意愿,但对清朝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敌视、排斥转变为默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清朝的尊重。双方关系转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双方往来仍旧以民间经济往来为主。这一阶段由于日清两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尊重使得长崎贸易得以继续发展并出现了高潮。加上清政府迁海政策的废除,导致前来日本贸易的中国商船空前增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这同时也导致日本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大量外流。德川幕府为了防止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大量外流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特别是1715年信牌制度的实施使得长崎贸易由盛转衰。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17世纪德川幕府中前期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与长崎贸易的发展的研究得出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长崎贸易的兴衰,反之长崎贸易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日中关系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5.5;F752.7;K313.36
本文编号:2535522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5.5;F752.7;K313.3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果肖;宝直局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5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355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