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爆发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分类号】:K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文;毛岸英曾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J];军事历史;1991年04期
2 杨德慧;;论杨杰《评苏德战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3 陆丽君;;新桂系与蒋介石长期抗衡原因浅探[J];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4 姚红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评价[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金立扬;;苏德战争印象(下)[J];深交所;2009年06期
6 胥思省;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王婷;;丛林法则下的爱[J];文教资料;2008年09期
8 李凡;;“关特演”计划述评[J];军事历史;1992年02期
9 杜辉;王润彬;袁也;;试析苏芬战争及其历史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乃喜;;试论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锋;;叶挺军事思想初探[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张启俊;;土坦克攻敌堡[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4 于宁宁;;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美为重心的外交格局的形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5 陈辉;;攻黄(桥)救邵(伯)双胜利——纪念七战七捷60周年[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6 黄振东;陈国庆;蒲占nQ;张晓亚;张利萍;;四种杀菌剂对胡瓜钝绥螨敏感性的研究[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吴镇;;“我们是新四军代表”[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8 张应二;王惠英;;抗战时期中共争取苏联援助的战略设想及其实践[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9 汪江淮;;大规模攻城战的典范——济南战役[A];铁流——纪念淮海、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C];2008年
10 王祥;;攻克“水网坚城”沙沟镇[A];一个红军团的战斗道路[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玉鹏 编译;日本进攻苏联的“关东计划”[N];中国国防报;2011年
2 刘向晖 贺萍;绥靖城的毁弃和重建[N];塔城报;2007年
3 记者 杨文礼 特约记者 李剑锋;长庆绥靖油田重环保绿染大山[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乌杰;命运的拐点[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5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宫希魁;公车改革不能采取“绥靖”政策[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梁占军;历史的眼睛:二战经典照片解读(之二)[N];学习时报;2005年
7 鲍迪克;已到休养“升”息时[N];财经时报;2007年
8 喻乐;大卖场翻云覆雨 手机经销商揪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汤耀国;“自己那一代人的喉舌”[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吴月玲;不断超越自我 创新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文进;罗斯福与纳粹德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段永富;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研究(1931-1941)[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王学礼;在苏战俘问题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丽;缔造和平与谋夺霸权的“试验”——评1937—38年美国对德的“罗期福—韦尔斯计划”[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瑞居;安东尼斯库时期罗马尼亚的外交抉择(1940-1944)[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颂谦;三十年代初上海文坛景观[D];暨南大学;2006年
4 张玫;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李丽玲;194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志伟;太平洋战争前的澳日关系研究(1929-1941)[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7 田雪峰;论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对英国“政治绥靖”政策的利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中文;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倩夏;1939-1941年德意日苏“四国联合”构想始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于淑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与得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0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4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