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文艺复兴的诠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6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7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平;梁启超哲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东西文化”问题新探[J];理论与改革;1994年06期
2 李刚;;中西方网络游戏设计理念比较研究[J];装饰;2006年11期
3 何光;;西方文化的源泉——读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J];读书;1988年03期
4 王翔;;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递进过程[J];文艺争鸣;1988年06期
5 魏建;;文化中介:日本近代文化之于前期创造社——五四西方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
6 季羡林;再谈东西文化[J];哲学动态;1991年07期
7 何中华;“现代化”观念与西方文化传统[J];学习与探索;1996年01期
8 绿原;;关于希腊神话[J];书城;1996年02期
9 阮炜;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王晓华;论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与季羡林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冷;;日本近代文学与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宋淑敏;;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欧阳跃峰;;厚重有赖真知 质朴不掩灼见——评宝成关著《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4 刘贺;梁娟;王丹妮;;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林;;西方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反思与启示(提纲)[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姚静;刘玲;;大学英语教学背负的文化使命[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7 王国领;;中国科技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教育的文化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南志刚;;新时期外来文化译介的五大误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孙以楷;杨先文;;老子的“无为”与魏源的经世致用——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刺激下儒道融合一例[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10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求是杂志社 张西立;实践本位:文化选择的根本尺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薛亚玲;对借鉴西方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1年
3 吴晨骏;文化的力量[N];财经时报;2006年
4 曾四海;从西方饮食看西学东渐[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谢长贵;看香山文化的辉煌[N];中山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文化让生活更美好[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本报特约评论员、外交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吴建民;再谈中国拿什么奉献给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特约记者 吴文娟;文明在于寻求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徐伟新;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发展[N];学习时报;2011年
10 李世跃;Introducing:透视西方文化的一扇窗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刘鹏佛;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3年
3 罗周;诗人冯至的创作历程及其成就[D];复旦大学;2007年
4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5 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D];南开大学;1997年
6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7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鸣;战略之差异亦或价值观之差异[D];武汉大学;2012年
10 姚登权;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霞;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葛贞;文化视野中中西讣告新闻差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季海龙;从西方文化角度看《大地三部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5 张俊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D];外交学院;2007年
6 朱丹丹;钱穆文化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莉;签名的跨文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戈双剑;论无名氏创作中的文化意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哲;西方文化对近代上海公园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李亚红;东西合璧的女性[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本文编号:2554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5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