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同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仁次;;知识精英思想产物《中国怎么想》[J];黄金时代;2010年03期
2 孔明安;;主持人手记[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3 肖丽丽;;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面临的挑战及舆论应对[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勉励;;浅析冷战结束前后的中国睦邻外交[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天昊;;序二[A];第七届全军防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饶淑莹;;西方学界的帝国理论研究及当今热点[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高子平;;全球化的中性特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韦玉华;;新世纪世界“天下为公”的趋势[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丁江伟;;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的创新[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李志民;;解除核力量警戒状态与核战略的关系[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10 陈玮;杨多才旦;;浅议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CBN特约记者 子音;冷战结束二十年:一个小结[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金晶 时翔;美防长称“一次冷战已足够了” 俄防长说无意挑起第二次冷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张立伟;忽隐忽现的“新冷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北约青春不再[N];东方早报;2010年
5 丁刚;冷战重演?[N];人民日报;2006年
6 丁刚;冷战还会重演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蒋骢骁;美国防长批北约,称这一组织前景“黯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金一南;2008年,世界走入大动荡大变局[N];解放军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沈骥如;众人皆醉君独醒?[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N生;美俄频频打嘴仗 说是冷战却未必[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邵亚楼;国际经济制裁:历史演进与理论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志东;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孙洪魁;东北亚格局与我国战略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7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张东宁;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德锋;美澳同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2 唐沁;东西方关于冷战问题的文本差异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3 牛健;美国新闻署:产生的理由 消失的根据[D];吉林大学;2007年
4 林丽清;冷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特点(1991-2006年)[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林;冷战后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及防范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孟祥臣;冷战后国际组织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燕;冷战后美印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席华侨;冷战后日本“普通国家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泰玉;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华外交战略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10 齐艳芬;冷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0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6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