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美国日裔拘留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崇秀全;;非洲人的非洲——二战以来的非洲摄影[J];中国摄影家;2011年08期
2 吉辰;;长江上的珍珠港事件 “帕奈”号事件[J];舰载武器;2011年03期
3 冉媛;;德国人对二战罪责的排斥策略——浅析海因里希·伯尔小说《无主之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仁次;;知识精英思想产物《中国怎么想》[J];黄金时代;2010年03期
5 卢晓蕾;路燕;;《阿甘正传》的文化解读[J];华章;2011年14期
6 刘永健;;恩佐的嘲讽[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7 ;面孔[J];黄金时代;2009年11期
8 张辛欣;王梓超;;希特勒的兵[J];今日民航;2011年09期
9 任琳;;二战后德日“角色冲突”的比较分析:一种文化的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陈乃超;;二战后美国艺术批评与工作室手工艺的联盟策略——以彼得·沃库斯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吉;;二战后世界人口的发展及变化趋势[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才兴;;试论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小琪;;21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状况和走势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才兴;;二战后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比较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才兴;;二战后巴西和智利应对西方危机之路的比较[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于洪波;;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王善;;二战后国外发展观的演进[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8 姜大为;;时代主题转换与我国对外政策调整[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叶丁生;;肺结核的外科治疗[A];2006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继勇;彭斯达;;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明;一份最早反映“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电报[N];中国档案报;2009年
2 唐昀;对“电子珍珠港事件”,美国还没准备好[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本报专稿 陈言;英国二战后首现三党鼎立[N];世界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钱晓虎;中国军事记者近观珍珠港美军基地[N];中国国防报;2006年
5 ;二战后已有20多国迁都[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新华社世研中心研究员 张可喜;日本经济“凋落”告诉我们什么[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李巨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以新视野回首二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蓝;二战后的国际秩序[N];人民日报;2005年
9 高宇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N];吉林日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郭兴艳;澳大利亚或现二战后首个“悬空议会”[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2 徐征;在摇摆中寻求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5 马立武;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6 梁军;英美联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忠;二战后旧金山湾区中心城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焦平;关于世界大转折的战略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滕淑娜;欧内斯特·贝文与战后西方同盟关系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沈鹏;二战后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外区域美国外交决策研究—资源与利益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青青;二战期间的美国日裔拘留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严文瑾;二战后日本英语教育的复苏(1945—1960)[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金凤;珍珠港事件后国民政府的政策调整[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亦舟;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形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光振;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分裂及其原因[D];延边大学;2001年
6 管佳妮;共同利益,,相互依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利凯;二战后哈佛大学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曾健敏;试论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D];湘潭大学;2004年
9 王振光;论二战后西欧社会党执政基础的转换[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凌小鹏;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失败1944-1950[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6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6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