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韩日士宦食事交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6 07:22
【摘要】: 东亚饮食文化圈视野下的区域性食生产、食生活和食行为传播伴随着人员、物品和信息的移动而发生“吃的转移”。带有自然环境原壤特性和民族文化创造特色的东亚食文化区具有悠久性、运动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唐时期(7-10世纪)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形成东亚三大饮食文化区。唐时期的三大文化区间食物原料与食品品种互通有无,饮食文化交往频率和程度具有阶段性时代特征。东亚饮食文化区今天的形态,是在漫长历史上多民族(或部族、氏族)间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相互补益、交融和认同的结果。士宦群体是东方民族食生活历史水准的范式,是东方食礼的创造主体和历史载体。唐时期的士宦群体具有一定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主要是由遣唐使、留学生、求法和弘法僧以及商人等构成。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文化记录与创造能力,也有条件进行高层次的食事文化学习和创造。他们凭借各自优势,往往可以在国内起着“开风导俗”的文化效应。 从食文化交流动态运动路线看,经由朝鲜半岛的来往于唐朝和日本人员对“北食”的肉酪食风以及北方草原饮食文化有广泛接触和体验,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地区食文化与回纥、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草原食文化关系密切,交互影响。而经由海航自南线往来于唐日的日本遣唐使对“南食”的稻米鱼羹以及下江饮食文化有深刻体验。渤海饮食文化区起着沟通东亚三大主要饮食文化区食事交流的特殊作用,其畜牧和狩猎文化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地区人们的生活。唐时期渤海使的海陆沟通作用使中韩日民族食事交流中的“大陆-海洋”食文化特征明显。 7-10世纪,东亚民族饮食文化经过长时间、多民族、大区域范围内的交流,主要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东亚更大区域间进行着交流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唐代东亚饮食之路”。“唐代东亚饮食之路”是考察东亚区域内国家与民族间食事交流的独特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食物原料传播、食俗历史沿袭、饮食思想以及饮食典籍等传统食文化和民族食事事象。农耕文明主导下“饮食之路”的运行事实和经验,警示中韩日政府管理者认识到粮食安全和生存权是基本人权底线的问题。 文章最后指出,东亚区域间应该把“开放、合作与发展”作为提升东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整理、解析和复原中国曲阜、台北孔庙祭祀仪、韩国成均馆、日本汤岛圣堂祀孔典中神馔制作与陈列序列是三国联合向联合国申请孔庙释奠礼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文】: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图1一2:饮食文化圈地域、社会和生产因素主要构成①饮食文化圈的地域因素饮食文化圈的社会因素文化政治信仰俗习族民通交灾害源资气候地理饮食文化圈的生产因素效率技术工具类型人员图1一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与东北饮食文化圈示意图②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4.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S.东南饮食文化圈6.中北饮食文化圈7.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8.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西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虚线部分为素食文化圈(存在于6一19世纪),-一,冷..甲…水·、超甲们竺类茄黑一‘、、黔,
本文编号:2570302
【图文】: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图1一2:饮食文化圈地域、社会和生产因素主要构成①饮食文化圈的地域因素饮食文化圈的社会因素文化政治信仰俗习族民通交灾害源资气候地理饮食文化圈的生产因素效率技术工具类型人员图1一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与东北饮食文化圈示意图②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4.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S.东南饮食文化圈6.中北饮食文化圈7.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8.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西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虚线部分为素食文化圈(存在于6一19世纪),-一,冷..甲…水·、超甲们竺类茄黑一‘、、黔,
本文编号:2570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703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