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0:52
【摘要】: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灿烂而辉煌,它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发源于7世纪,在10到12世纪它的发展达到顶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博采众长、承上启下、兼容并蓄,它是具有国际性的。富有智慧的阿拉伯人掀起了著名的翻译运动,把不同渊源的文明汇合在一起,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实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进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科学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地理学方面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对于欧洲、甚至世界地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新角度认识被广泛承认和赞扬的阿拉伯地理学的贡献,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使阿拉伯地理学发展的脉络客观和全面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包括它的起源、定义、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影响等,从而对阿拉伯地理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开拓了研究新视野。 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六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 第一章阐述了贾希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的地理认知,从而发掘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阿拉伯人自古以来对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环境也赋予他们了解地理认识的直接资源。但是,包含在古代阿拉伯诗歌和《古兰经》、圣训中的地理资料和信息,都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于地理现象的无知以及局限性,仅仅停留在地理认识的范畴,但它们对真正阿拉伯地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探索阿拉伯地理学的词源,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发展壮大的诸多推动因素。社会实践的需要,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各种外来文化是阿拉伯地理学发展的必要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希腊文化。 第三章总结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以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地理学家。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初对于地理并没有设想为一个明确界定和划分的科学分支。根据阿拉伯地理学对地理思想史上众多领域的补充,把阿拉伯地理学大体可以分为这三类,即国家领域、自然领域和天文领域。 第四章分析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特点。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具有资料来源丰富、视野开阔、国际化等特点,它与历史发展关系密切,同时,深受外来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对于地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很多地理认知的材料;其次,伊斯兰教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理性的重视,鼓励人们去探求真理;最后,它的影响体现在阿拉伯地理学观念上。 第五章从中阿交往的角度,探索和考证了阿拉伯地理文献出现中国的原因以及最早关于中国记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并用两篇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地理书籍为例,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文献中的中国形象,总结阿拉伯地理文献中的中国形象特点,力证中阿交往源远流长,关系良好。 第六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从问题入手,阐述和分析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对欧洲的重要影响,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 本文试图通过尽量客观和全面的对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探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争取为我国相关学科提供一些新鲜的资料并拓宽其研究领域,为推动我国学者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深入交流,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937.1;K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承熙;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几个特点[J];阿拉伯世界;1993年03期

2 魏峰;中世纪阿拉伯人的海上扩张和航海业[J];阿拉伯世界;1996年03期

3 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二)[J];阿拉伯世界;2002年04期

4 宁荣;;《中国印度见闻录》考释[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2期

5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6 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3期

7 刘建军;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8 王岩;之远;;中古阿拉伯东方文献中的新罗国[J];东北史地;2011年03期

9 徐东日;;朝鲜朝燕行使节眼中的乾隆皇帝形象[J];东疆学刊;2009年04期

10 徐东日;;试论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J];东疆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放;阿拉伯科学与翻译运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刘彬;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六国安全共同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2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732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