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
发布时间:2020-07-23 23:58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以延安为政治中心,经略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若干根据地。从历史的前后延续来看,延安根据地政权建设其实已启动了对新型国家机器的全面打造。这种全面性,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领域,还表现在极富远见的新文化建设领域。史学建设作为当时红色政权制度建设中的一环,实已具有一种新文化体制的特征。延安的史学建设,不仅顺应国内局势的需要,体现了学术研究为抗战服务、学术中国化和学术思想通俗化的趋势,并且还在观念、方法、功能和体制上,都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本文就将通过各类相关资料的爬梳,着重对人们过去较少关注的延安史学运行机制,包括其建设路向和举措、历史知识的重构趋势与传播方式,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置运作等作一认真考察。 除导言、结语外,全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主要论述延安抗战时期史学的基本趋向,不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当时延安根据地所处的特殊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抗战建国”的目标出发,党中央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和“大众的”四项要求。这四项要求,也是当时延安史学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节重点解析延安“融历史知识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的历史教学体制,来体现延安史学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功用。由于,所面对的主要不是从事决策的高层领导和学院派,而是一般的干部和民众,因而延安史学建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和学校的历史教学环节。 第三节集中分析延安史学在强调为时代政治服务的同时,对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中央研究院历史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置与运作中。 第四节专论延安史学的传播与影响。以报纸期刊作为传播载体,在关于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有关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争鸣聚焦中,延安史学界通过内外沟通,发展和壮大自己,向全国学术界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由于本文以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作为考察的上、下限,并又以抗战时期为主时段,所以还未从新中国史学运行形态的层面,来发掘延安史学对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实际影响和意义。这只能有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092
本文编号:276801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09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发栋;延安时期革命史叙事范式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8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76801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