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

发布时间:2020-10-16 06:24
   1942年亨佩尔的文章《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在《哲学杂志》上发表,该文认为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所起的作用与在自然科学中并无二异,历史学的解释程序与自然科学的解释程序没有什么不同。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西方历史哲学界关于历史解释的一场争论。参与此次争论的虽然绝大部分是哲学家,专业的历史学家很少参与,但是它在整个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却是无法被完全忽略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实证主义历史哲学已经式微,此时正是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昌盛的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相对主义学者和著作,较具代表性的有狄尔泰和他的《精神科学导论》,李凯尔特和他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卡西尔和他的《人论》,克罗齐和他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柯林武德和他的《历史的观念》等等,这些学者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派,所持的观点也互有不同,但总体上是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实证主义持批判态度,主张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力求为历史学科建立认识论基础,使历史学脱离自然科学的笼罩,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亨佩尔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历史解释模型恰恰与相对主义者们的“移情”、“体验”的理解模式相反,认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相同的,这种冲突对史学理论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亨佩尔解释模型虽然在理论上能够经得起考验,但在历史学的实践中却存在着问题,例如对历史中最关键的“人”的忽视,与历史撰述形式之间的冲突等等,与此同时,同时代的历史理论家们又提出了若干与亨佩尔解释模型平行的历史解释模型,例如“合理性解释模式”、“综合型解释模式”和“叙述型解释模式”,从而给了历史学家们在进行历史解释时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次讨论最终把历史哲学界的讨论由历史解释引向了历史叙事。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09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及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亨佩尔解释模型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历史哲学第一次转向
    第二节 科际整合的潮流
第三章 亨佩尔解释模型的提出
    第一节 波普尔对历史解释的阐述
    第二节 亨佩尔对历史解释模型的最早阐述
第四章 亨佩尔解释模型在理论上存在的困难及其修正
    第一节 亨佩尔解释模型的理论批判
    第二节 亨佩尔解释模型的理论辩护
第五章 亨佩尔解释模型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及其困难
    第一节 历史学家是怎样实践的
    第二节 亨佩尔解释模型在史学实践中的困境
余论:历史哲学从历史解释到历史叙述的转向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茂华;;安克斯密特的历史主义更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2 樊国萍;;墨经译释的困境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牟宪魁;;宪法解释的性质与方法——兼及宪法解释性质的论争[J];文史哲;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凯石;刑法适用解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涛;罪刑法定下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能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目标与方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王彬;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7 吴学斌;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邵帅;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邓蓉;论目的解释[D];山东大学;2006年

4 鲍学红;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屈胜肖;刑事审判中的法律解释[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立标;法学科学性建构的方法与难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王启全;刑法解释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宝祥;波普尔历史思想再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佘映华;民法视角下冲突法律规范的适用和解释[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迎春;《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2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842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