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989年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6: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东欧一直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并处于与西方阵营对抗的最前沿。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特殊的国家,一方面,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完完整整地复制了苏联的体制,是一个典型的“斯大林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它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始终与苏联保持一定距离。在罗马尼亚国内,在经过20多年的个人统治过后,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尼亚已经成为了齐奥塞斯库一个人的国家,此时的罗马尼亚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显得另类、保守、孤立与专制。到了1989年,罗马尼亚经济出现各种困难,人民极度不满,社会中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在经过12月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后,齐奥塞斯库被处死,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共接管政权。 本文以1989年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为切入点,遵循唯物主义史学观,通过对整个事件过程的解读,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罗马尼亚在剧变形式上采取暴力形式的原因,并对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进行了客观的总结。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章节: 第一章对1989年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进行了概述。首先指出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在蒂米什瓦拉爆发,是由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的。蒂米什瓦拉在历史上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齐奥塞斯库政权的专制与独裁正好与这里人民热爱自由的传统相违背。接着论文详细介绍了流血事件的全过程。流血冲突事件发生后,便迅速地由蒂米什瓦拉扩展到罗马尼亚全国。论文最后交代了十二月事件的结果是总统夫妇被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罗共政权。 第二章回顾了十二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首先描述了在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罗马尼亚人民忍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这些苦难不仅表现在经济的衰退和人民消费资料的严重不足,而且在政治上罗马尼亚人民还继续忍受着齐奥塞斯库严厉的专制统治。论文接着分析了在东欧国家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罗马尼亚的反应。经过剧变,东欧各国已摆脱了政治上的专制问题,当看到邻居们出现的这些变化后,罗马尼亚人民正期待着罗共十四大后改革措施的出现。而罗共十四大的结果正是促使人民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人们对齐奥塞斯库的愤怒开始由口头转化为行动上。本章关注的焦点是在80年代大多时间里罗马尼亚人民为何对齐奥塞斯库保持沉默,以及罗马尼亚剧变突然爆发的原因。 第三章从齐奥塞斯库个人、罗马尼亚国家以及国际因素三个层面上,对罗马尼亚在剧变方式上采取暴力形式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不存在类似于东欧其它国家和平推翻政权的可能性,因为在齐奥塞斯库长期专制的统治下,罗马尼亚不存在政治反对派人物,因而也就不存在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和平反对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可能;罗共内部发生政变推翻齐奥塞斯库统治的道路也走不通,因为齐奥塞斯库实行了成功的统治策略,他的手下不是对他忠心耿耿,就是能力低下,他们在人民推翻齐奥塞斯库政权之前不可能发动一次成功的政变,从而挽救罗共的统治;在齐奥塞斯库统治的末期,由于形象不好,罗马尼亚在东西方阵营中都相当孤立,当罗马尼亚的暴力事件发生后,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出面干预罗马尼亚的暴力事件,进而避免暴力冲突的进一步升级。这样,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暴力形式是罗马尼亚剧变唯一的、也是必然的形式。本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 最后一章对整篇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在1989年特殊的国际和罗马尼亚国内的历史背景下,暴力形式是完成罗马尼亚剧变唯一的、也是必然的形式。本章还总结了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的影响。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K542.5
【部分图文】:

罗马尼亚,地图


与首都布加勒斯特相比,罗马尼亚的剧变为何首先在一个如此偏远的城市爆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蒂米什瓦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历史发展上:在地理位置上,蒂米什瓦拉靠近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边界(见图1),到了1989年12月这些国家已经发生了剧变,蒂米什瓦拉的居民非常熟悉邻国政治形势发生的改变,因此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状况相当不满;此外,在历史上蒂米什瓦拉长期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部分。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统治的需要,它一直鼓励人口大规模迁徙到这个地方,从而使蒂米什瓦拉种族多样性显著。据统计,在1977年的蒂米什瓦拉,71%的城市居民是罗马尼亚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方玮;共生理念——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建构[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5 刘雪华;论我国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一种政府公共性的视角[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6 宋全成;解永照;;法律制度的界定[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华强;;从宗教文化透视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传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郭为桂;公共空间与公民参与:大众民主的困境及其出路[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9 李月凤;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0 张善喜;刘永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权力制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张帆;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内民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丽;早期美国人民争取普选权的斗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蒋啸;论刑事陪审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世界;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来位;行政公开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陈露;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戴中亚;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D];湘潭大学;2002年

9 苏宁;美国西部开发失误现象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王甬;新时期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本文编号:2872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872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