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06:15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中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於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这虽是盛赞王国维学术功绩的,但更可以看着处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学者的共同的路线和贡献。陈寅恪作为现代学术转型时期的重要史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中既有对传统史学优点的继承与赓续,又带有时代的特色,吸收了近现代史学的诸多积极因素,是这一时期学术转型的典范之一。本论文欲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视域来考察和研究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发掘他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论述及其继承和发展,同时,总结和归纳他对现代史学的吸收和运用,进而考察陈寅恪是如何认识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发展的关系的,其史学研究实践和著述是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具体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承续先哲之业”: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是陈寅恪史学研究领域的“重镇”。这主要可以从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角度来看:在史学本体论上,陈寅恪追求超人事之“抽象理想”与超时空之“理性”,并且“尊崇气节”与深信“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方法论上...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一) 对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的研究
(二) 对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的研究
(三) 对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转型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承续先哲之业”: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
一、“抽象理想之通性”:陈寅恪论传统史学精神
1、陈寅恪的传统史学实践与研究领域
2、超人事之“抽象理想”与超时空之“理性”
3、“尊崇气节”与深信“国可亡,史不可灭”
二、论宋代长编考异之法与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1、陈寅恪论宋贤长编考异之法之得失
2 陈寅恪论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三、“求真实,供借鉴”:传统史学之双重旨归
第二章 “开拓学术之区宇”: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
一、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与陈寅恪的学术反思
1、陈寅恪与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之现状
2、陈寅恪对现代学术现状的认识与反思
二、陈寅恪留学、借鉴西方学术的新道路
三、“释证”、“补证”、“参证”:陈氏多样化的治史现代路径
四、学术之“预流”与“了解之同情”
第三章 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转型
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统向现代转型下的陈寅恪人格精神遗产
二、“文化本位”与“中体西用”:“相反而相适成”史学范式的思想基础
三、“种族文化”史观与服务抗日爱国之学术旨归
1、文化与地域、家族的关系研究
2、文化重于种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980306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一) 对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的研究
(二) 对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的研究
(三) 对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转型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承续先哲之业”:陈寅恪史学与传统史学
一、“抽象理想之通性”:陈寅恪论传统史学精神
1、陈寅恪的传统史学实践与研究领域
2、超人事之“抽象理想”与超时空之“理性”
3、“尊崇气节”与深信“国可亡,史不可灭”
二、论宋代长编考异之法与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1、陈寅恪论宋贤长编考异之法之得失
2 陈寅恪论清代考据之法之得失
三、“求真实,供借鉴”:传统史学之双重旨归
第二章 “开拓学术之区宇”:陈寅恪史学与现代史学
一、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与陈寅恪的学术反思
1、陈寅恪与中国近代社会“巨劫奇变”之现状
2、陈寅恪对现代学术现状的认识与反思
二、陈寅恪留学、借鉴西方学术的新道路
三、“释证”、“补证”、“参证”:陈氏多样化的治史现代路径
四、学术之“预流”与“了解之同情”
第三章 陈寅恪论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转型
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统向现代转型下的陈寅恪人格精神遗产
二、“文化本位”与“中体西用”:“相反而相适成”史学范式的思想基础
三、“种族文化”史观与服务抗日爱国之学术旨归
1、文化与地域、家族的关系研究
2、文化重于种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980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9803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