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 ——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0 16:56
陈寅恪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年轻时赴欧美游学近二十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并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是当时国内研究中国中古史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家。陈寅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爱国者。他热爱华夏文化并坚信其必有复兴的那一天,奉行“学术(史学)救国”的理念,努力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振奋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高涨的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随顺世缘故,不能不有所撰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附论》),并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名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二《稿》,来挖掘陈氏史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全文分三部分,首先,论述了陈寅恪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陈寅恪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二稿》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陈寅恪民族复兴的思想逻辑,认为陈寅恪把制度变迁、民族升降、文化流变三者整合在一起,其中文化流变是根本,制度变迁和民族升降是表现形式,实际是借此申述“文化(学术)救国”的主张。最后,整理出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做出评价:分析二《稿》对现实的关照,同...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陈寅恪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危机与文化论争
(二) 幼承庭训,三世忧国
(三) 抗战时期的陈寅恪
二、民族文化史之杰作——二《稿》及其分析
(一)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二) 《唐代政治史书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三) 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四) 陈寅恪民族复兴思想的逻辑
三、二《稿》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其评价
(一) 二《稿》的现实关怀
(二) 史学的“求真”与民族精神的紧张
(三) 陈寅恪民族精神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J]. 蒋爱花. 学术界. 2006(03)
[2]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J]. 刁生虎. 阴山学刊. 2006(02)
[3]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J]. 郑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品格[J]. 杨绍军. 学术探索. 2005(04)
[5]谈陈寅恪先生治史求真之精神[J]. 吴远庆.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6]一贯重视彰扬民族精神的陈寅恪先生[J]. 林卓才.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4)
[7]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J]. 李建中. 江汉论坛. 2004(09)
[8]继绝扶衰的志业——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的现实关照[J]. 贾海燕. 沧桑. 2004(03)
[9]试析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观的主要原则[J]. 赵万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J]. 赵万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本文编号:3179720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陈寅恪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危机与文化论争
(二) 幼承庭训,三世忧国
(三) 抗战时期的陈寅恪
二、民族文化史之杰作——二《稿》及其分析
(一)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二) 《唐代政治史书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三) 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四) 陈寅恪民族复兴思想的逻辑
三、二《稿》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其评价
(一) 二《稿》的现实关怀
(二) 史学的“求真”与民族精神的紧张
(三) 陈寅恪民族精神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绕不过的陈寅恪——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J]. 蒋爱花. 学术界. 2006(03)
[2]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J]. 刁生虎. 阴山学刊. 2006(02)
[3]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J]. 郑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品格[J]. 杨绍军. 学术探索. 2005(04)
[5]谈陈寅恪先生治史求真之精神[J]. 吴远庆.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6]一贯重视彰扬民族精神的陈寅恪先生[J]. 林卓才.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4)
[7]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J]. 李建中. 江汉论坛. 2004(09)
[8]继绝扶衰的志业——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的现实关照[J]. 贾海燕. 沧桑. 2004(03)
[9]试析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观的主要原则[J]. 赵万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J]. 赵万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本文编号:3179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17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