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政策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9 00:23
巴以冲突的核心是领土问题,而以色列拒绝归还全部被占领土成为巴以实现永久性和平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揭示以色列对被占领土的长期思考。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工党对被占领土的主要构想,及其在被占领土上的政策实践。第二部分研究分析了利库德集团上台后被占领土政策的变化及其政策主张。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在联合政府时期两党的政策分歧,以及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以色列政策所做的调整。第四部分回顾了奥斯陆协议后,以色列不同政府的被占领土政策特征,及其对和平进程的影响。第五部分概括介绍了两党为维持占领所采取的共同措施。第六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两党不同的政策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归纳出以色列在被占领土政策的总体趋向。 本文通过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政策的追溯和研究,展示了以色列半个世纪以来在被占领土政策的历史轨迹。这有助于理解巴以目前的复杂局面,并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一、工党执政时期被占领土政策的基本走向(1968—1977)
1.工党被占领土政策的构想
2.工党时期的定居点建设
3.工党的经济政策
4.工党在占领区的市政管理
二、利库德执政时期的被占领土政策——渐进式吞并(1977—1984)
1.利库德被占领土政策的指导思想
2.利库德被占领土的政策实践
3.利库德被占领土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两党联合执政时期的被占领土政策(1984—1992)
1.第一届联合政府时期的两党政策分歧
2.第二届联合政府的政策走向
3.内外局势变化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政策的影响
四、奥斯陆协议后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政策变化(1992—2005)
1.拉宾“土地换和平”战略的实施
2.内塔尼亚胡上台政策的转变
3.巴拉克的短期执政
4.沙龙上台后以色列政策的新动向
五、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在被占领土的共同策略和手段
1.逮捕、搜查和监禁
2.拆毁住宅
3.戒严和宵禁
4.驱逐
5.强占土地
六、结论
1.和平与安全
2.执政党的“作为”与“不作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32042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一、工党执政时期被占领土政策的基本走向(1968—1977)
1.工党被占领土政策的构想
2.工党时期的定居点建设
3.工党的经济政策
4.工党在占领区的市政管理
二、利库德执政时期的被占领土政策——渐进式吞并(1977—1984)
1.利库德被占领土政策的指导思想
2.利库德被占领土的政策实践
3.利库德被占领土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两党联合执政时期的被占领土政策(1984—1992)
1.第一届联合政府时期的两党政策分歧
2.第二届联合政府的政策走向
3.内外局势变化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政策的影响
四、奥斯陆协议后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政策变化(1992—2005)
1.拉宾“土地换和平”战略的实施
2.内塔尼亚胡上台政策的转变
3.巴拉克的短期执政
4.沙龙上台后以色列政策的新动向
五、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在被占领土的共同策略和手段
1.逮捕、搜查和监禁
2.拆毁住宅
3.戒严和宵禁
4.驱逐
5.强占土地
六、结论
1.和平与安全
2.执政党的“作为”与“不作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32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9320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