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许燕(8)

发布时间:2016-11-04 15:26

  本文关键词: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人格心理学研究:

蒋奖、许燕、蒋苾菁等(2009).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学,32(1)193-196

王爱平、许燕、刘云(2008). 五态人格测验对大学生人格测验的适用性--对16PF的对比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7),737-739

陈咏媛、许燕*、张姝玥(2008). 初中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98(8), 86-91

陶塑、许燕*、张姝玥(2008). 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95(5), 83-89

翁嘉英、杨国枢、许燕(2008):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分析,壹天出版中心,585-649

张姝玥、陶塑、许燕*(2008):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102(12):93-9296

王斐、许燕*、祁占平、翟胜男、李旭(2008). 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0), 1130-1132

蒋奖、许燕(2008).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6),642-645

蒋奖、许燕 (2007). 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 5, 80-85.

王爱平、许燕、陈浪、赵博 (2007). 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5):385-388.

袁莉敏、李健、许燕 (2007). 气质性乐观在国内外的测量概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 30-33.

李红菊、许燕、郭永玉 (2007). 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信任:单因素还是双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112-116.

张宏宇,许燕,柳恒超(2007).社会关系模型(SRM)--个体差异研究的新策略,心理科学进展,15(6),968-973.

许燕、梁志祥 (2006).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的解析, 心理学探新, 26(4), 50-53.

周莉、许燕(2006):中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8(74),73-76

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张姝玥 (2005).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 53-58.

许燕、王芳、张西超. (2005).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3, 39-45.

许燕 (2005). "职业枯竭"不容忽视. 现代商业银行(青年版), 3, 42-44.

许燕 (2005). 职业枯竭点击职业人. 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 东方出版社, 9,1-17.

许燕 (2005). 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青年记者, 10,35-37.

许燕 (2005).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 12, 63-64.

Xu, Y. & Jiang, J.(2004), Job burnout among bank employe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39 (5-6), 455-455.

蒋奖、张西超、许燕 (2004).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3),197-199 .

蒋奖、许燕、林丹瑚 (2004).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性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2),364-366.

蒋奖、许燕(2004). 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4(1),2, 119-121.

蒋奖、许燕、张西超(2004).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178-180.

蒋奖、许燕 (2004).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4(31),87-90.

王芳、许燕 (200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 36(5),568-574.

蒋奖、许燕、张姝玥、陈浪 (2004).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2), 854-856.

高山、许燕 (2004).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9, 46-49.

许燕 (2004).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北大商业评论, 10(5),156-162.

许燕、王芳、高山 (2004).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203.

许燕、王芳 (2003). 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病. 中国教师, 3, 5-6.

许燕. (2003).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2002年学术前沿论丛: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4-213.

价值观研究:

许燕(2008).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首善之区的实践研究文集,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编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87-300

许燕 (200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 科学时报, 1, 17.

许燕、蒋奖、刘嘉、王芳 (2005). SARS期间北京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 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3-212.

许燕、刘嘉、蒋奖、王芳、郑跃忠、付涛 (2004).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3(24), 35-39.

许燕 (2003). 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系统与价值取向的研究,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汇编, 295-300.

许燕、刘嘉、蒋奖. (2003).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专刊, 5-18.

许燕 (2001).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探新, 21(4), 40-45.

许燕 (1999)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 5,33-3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9, 7, 全文转载

许燕、吴志功 (1996).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青年研究, 8,7-14.

许燕 (1995). 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 北师大学报, 2,87-9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5, 5, 全文转载.

杨莉莉、许燕 (2004).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 1, 64、57.

许燕 (2003).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 2003(3),15-19.

18. 韦克平、许燕 (2003).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9(2), 42-46.

19. 韦克平、许燕 (2002).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42-46.

许燕 (2002).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4), 24-28.

许燕 (2001). 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7-367.

许燕 (2001).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44-356 .

许燕 (2001).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172-199.

许燕 (2000).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 20(4), 44-49.

Xu, Y. & Wei, K. (2000).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5-6),214-214.

李传银、许燕 (1999). 孤独心理研究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 3, 35-45.

许燕 (1999). 面向12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 10, 36-41.

许燕 (1999). 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0, 52-55.

许燕、钱筠 (1999).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 19(4) , 21-25、41

于霞、许燕 (1998). 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接纳的比较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 38-42.

许燕、梁向芬 (1998). 师范生人际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 4, 21-27.

许燕、梁向芬 (1997). 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 11, 7-12.

许燕 (199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 北师大学报, 增刊, 86-92.

灾后心理学研究

潘益中、王芳、许燕*、张姝玥、田一(2009). 班级心理辅导对学生震后心理复原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17(3): 516-520

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毕帼英(2009).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17(3):556-561

张姝玥、陶塑、许燕*(2009). 应激事件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8):971-972

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2009).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19(5):51-55

陶塑、王芳、许燕*、黎坚、骆方、翟胜男(2009). 5·12汶川地震后灾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及中介效应分析,心理科学进展,17(3):588-593

许燕、王芳、贾慧悦(2008):5.12地震灾后四川和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类型的对比,心理学探新, 28(4):46-49

许燕、王芳等(2008),社会心理应对:灾后学校稳定工作实例剖析,《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83-90

许燕(2008). 科学救援心理灾区. 政工研究动态, 457(11),20-21


  本文关键词: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4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