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42
密级 学号20092091
1 074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
——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
ac U re ct p0C il OC U Il t u r a Il ee P r 0a h il n g Soc A Pe r S ect il V
r
of P s y c h o I ogy:
From the En i ghtenment of Anthropo ogy
研
究
生
姓名
田营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研
彭运石
教授
科 究
专
方
业
基础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流派
向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从周边学科借取学术资源,是促进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 一。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心理学非常相近、对人 类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学科,其对心理学所可能有的贡献或 启示值得认真研究。 历史上,人类学通过对文化的强调和一系列跨文化研究的证据反 驳了心理学中广泛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预设,促进了心理学文化意识 的逐步苏醒。不过这种启示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入,本研究试图从对人 的社会文化理解方式和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人文取向研究方式这两 个方面来展开人类学对心理学的启示,同时人类学中研究心理现象的 分支领域也得以展示。 对人抱以何种理解,关系到心理学如何研究人及其心理行为,最 终关涉到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术地位和伦理价值。但是心理学在自然 科学观的导引下,倾向于将人预设为纯粹的客观自然物、生物体和个 体,从而封闭了重要的社会文化维度。而人类学认为人生存在一个被 文化熏染的人文世界,人类世界的现象应尽可能的在社会文化范围内 谈论而不必过度强调生物学原因;个人的心理行为也离不开人际互动 和文化浸润,需要结合社会文化结构才能够全面认识。对人作为生物、 个体一面的过度强调不仅在逻辑上不全面,在伦理上也有其危险性, 心理学中智力研究的应用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立场将社会文化维度全面排除,使得整个
学科走入了困境。心理学并非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的唯一合法领域:人 类学本身是行为科学,同时还存在着心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感觉 人类学和情绪人类学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次级学科。人类学对心理 行为的一些人文取向的理解和研究方式,是与对人全面的社会文化理 解相适应的,因而值得心理学吸收借鉴,具体包括:研究主题向社会 文化和真实生活情景的全面拓展而不是封闭于个体与低级心理现象, 方法论上的生态策略而不是人为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质性方法 而不是高度定量的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仅仅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 点,尊重问题本身而不是以方法为主导,整体论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 生物与个体,此外还包括对同时作为研究对象和具有独曲:人格的人的 尊重精神而不是对其工具性的利用和单方面独白。 总之,心理学整体上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预见,而与人类学 的相遇,是促进心理学在这方面自思、自省和自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研究通过呈现人类学的学术视野来与心理学对照,反观了心理 学现有取向的不足和缺失,同时尝试从人类学的视野中寻求一些可改 进的建议;这些心理学不足与人类学建议既有学理上的内在理由,又 有伦理上的外在考量。不过需要澄清的是,文中所述的人类学视野和 心理学原有模式之间是一种互补与平衡的关系,而非打到或取代。
关键词:心理学,人类学,社会文化
ABSTRACT
Absorbing
1’
’
academi
? ‘
c
resources
from for the
surrounding
progresS
1
‘
alsclpllnes
1S
an
slgnlflcant approach
of
psychology.Anthropology the society and the
as
one
important humanities worth
studying thinking
culture
comprehensively,is
deeply about 工n
possible enlightenments
for psychology the
western
hi story,anthropology
uncovered
central ism which the
was
widespreading in psychology by
means
of
emphasizing
amount
functions of culture and setting out
a
large
of
cross—cultural
evidences.Ultimately,anthropology cultural awareness.But and deep.in this
promoted the revival of psychology’S this kind of discusses
is sti 11 not overal l
study
we
attempt to
expand and further the enl ightenment.To be the sociocultural of
specific,we
wi ll
discuss
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 and humanities paradigm human’S
1
●
in the study of human and addition,many psychological
psychology—behavior.In subdiSCipl ines be
ment i oned.
anthrop0109y’S
studying
phenomenon wi 1l As for
psychology,human goal.The
is
the
fundamental of
starting being
point
and
main
understanding
human
determines
the studies of
human
and human’S
psychology and academic
behaviors,and
ultimately relates with psychology’S ethical is value.But
as
standing
and
the natural
same
time,psychology,which ideas,is
totally
guided
by
science
inclined to preset human
as
simplex
object,organism
and individual.Obviously,these ways of understandings get rid of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ociocultural dimension.In of
fact,from the human world
point of view of anthropology,the existence iS social and cultural.The within the phenomenoa of of
being ought
human and
to
di scussed
scope
social
cuiture rather
than biologi cal
are
reasons.Individual’S
mental
phenomena and behaviors interaction and
closely relate with interpersonal infiitration,as result the
cultural
a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s require sociocultur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s ive
understanding.In biotic
addi t ion,the is
not
overemphasizing of
human’S
and individuality also exists
only
problematical study
in
logic,but
ethical
dangerous.The have conduced
and apply
of psychology’S
consequences.
intel l igence
seriOUS SOCial
to
Attribution sociocultural
the
worship iS
of
natural ru]ed
science,the
out
dimension
wholely lead
to
under
psychological
studies,which
psychology’S
current
IV
predicament.Psychology iS really not the uniqueness discip]ine studying human’s iS psychology behavioural and SCience behavior. and In
fact,anthrop0109y subdiscipl ines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The studying human’S such
contained
as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cognitive and emotional
sensation
anthropology approach of in
humanistic
understanding anthropology
and i
psychology—behavior
s
accommodated to the sociocultural
essence
of human,as attention
a
result from the
anthropology’S psychology.The research topic
paradigm issues from
deserved
specifically
includes,spreading and
laboratory,individual
to
low—level and real
psychological l ife
phenomenoa
SOCiocu]tural
context
scenes;in
to
methodology,from
controlled
laboratory approach
to
experiment
ecologi cal
strategy,quant ivat ive
to
qualitative method,from
respect
limiting
in
objective method
with
the and
of
issues
itself,from
limiting the
biological
individual
to
holistic
view,in of
end,respecting
the than
independent
personal ity
research
object
rather
instrumental treatment.
工n all,SOCial
and cultue i reflect with
S
Significant dimensions for
psychology,for future.Via the
they
thi
S
subject’S
lack
and
encounter
anthropology,it
brings
an
V
diverse
academic the
view
for
psychology.In noncomprehensive it
must
thiS and be
process,we
reflects
starchiness,
current
defects
of
psychology’S
paradigm.Bu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lat ionship between anthropology’S perspect ive and
current perspect ive
psychology’S
i
s
complementary
and
interactive rather
than
totally repudiating
or
replacing.
Key Words:psychology,anthropology,sociocultural
V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l l
1引言....。..............................................1 1.1问题提出..............................................1 1.2文献综述..............................................3
2人类学及其与心理学的关联………….………….….1
1
2.1人类学概述...........................................1l
2.2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内在关联——两门学科并置的基础.......1 5
3人的形象的重构——社会与文化中的人…………….….1 9
3.1小引.................................................1
9
3.2起点:人的社会文化性生存.............................24
3.3从自然一兮t物到社会一文化.........。....。....…........。27
3./1个体的位置...........................................36
3.5小结.................................................42
4研究范式的转换——人文科学取向…….………….….43
4.1对人重新理解之后的研究范式转换.......................43 4.2研究主题的社会文化拓展...............................45 4.3方法论调整...........................................47
5人类学中ag,b理研究……….…….,..…………….55
5.1心理人类学(文化与人格研究).........................55 5.2认知人类学...........................................58 5.3感觉人类学和情绪人类学...............................60
5.4小结.................................................63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明 ∞
一文学 一献位 一期 ~问 一发 一表
.占日
一沦 一文
~ 一
兀 刀
结参攻后 语考读记
一
一 一 一 一 ~
走向心理学的衬‘会文化视野——一来臼人类学的启示
1引言
1.1问题提出
考察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提炼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 索,即不断从周边学科汲取资源来充实自身,甚至(科学)心理学“产 生”的关键之举就是从生理学中借鉴了自然科学方法。但在这一线索 内部,心理q:-X寸待不同学科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 Fish,J.M.所揭示的,心理学家在内心深处有一种物理学嫉羡(physics envy),对诸学科会按照距离物理学的远近来断定其“科学性”的高
低,并据此排列出一个有高下之分的等级序列:物理学一化学一生物 学一心理学一社会学一人类学一教育学。心理学通常会向距离物理学
较近的、较有所谓科学性的生物学靠拢,而对于排列在等级序列尾端 的人类学,往往因其科学性不足而予以忽视。。 实际上,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自身的重要人文社会科学,有着 跨越学科边界的影响力:“它以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为众 多相关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分析切入 点和深刻启示”。乡对心理学而言,“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谋求与人 类学的结合”。爹冯特晚年曾意识到,在他一手奠基的个体心理学、实
、Fish,J.M.What
Anthropology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Physics
a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02(3):552—563.
Belief
in“R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曲庆彪.社会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2. 。韩忠人,张秀芬.学科互动:心理学与义化人类学[J].厶南社会科学,2002(3):60.65.
硕十学位论文
验心理学之外,还需要一种人文向度的民族心理学(在德国学术传统 下,民族学与人类学同义)。虽然这一主张日后并没有被主流心理学 普遍接受,但冯特在心理学尚处襁褓之时就对人类学加以重视,使得 我们无法忽略人类学对于心理学所能有的启示或贡献。
自冯特以后一百余年来,单一的自然科学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个 体主义立场强烈支配着心理学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研究,使得心理学在 这两个重要的方面与社会文化绝缘。心理学的这一模式无疑有其合理 性,但需要加入社会文化维度来平衡和互动,这一主张己为诸多学者 所讨论和认可:美国心理学家E.E.Sampson曾指出,心理学在目前的 自然科学模式之外,还需要转向一种社会文化模式①;中国学者叶浩 生教授还认为,个体主义是当前心理学危机的根源之一,未来的心理 学需要给予社会和文化以重要地位弓。不过心理学如要完成这些转变, 无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在心理学内外,有什么可资
利用的资源能够促成这科r变化?遗憾的是,在心理学——尤其是科学
心理学内部,长期对社会文化和相应的人文科学取向采取封闭姿态, 因此恐怕很难在本学科的学术传统中找到足够丰富的、不假外求的资 源,此时就有必要关注外来的学术力量。 立足人的社会文化本性,对社会文化中的人进行精彩研究的学科 很多,甚至可以认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如此,不过在这些人文社
”Sampson,E.E.Scientific paradigms and social values:Wanted—a scientific revolution[J].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tisocialpsychology,1 978(36):1 332—1 340.
”叶浩生.现代心珥!学的困境与出路[J].国外什会科学,2002(04):9—15.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会科学中,人类学相比其他学科和心理学最为接近(详见本文第二部 分);而且甚为巧合的是,冯特和弗洛伊德在意图把自己的实验心理 学、个体心理学推进到社会文化之时,都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向人类学 靠拢;另外,如费孝通老先生所言,人类学在长期对人的社会文化所 进行的综合性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于人自身的研究范式。①对于这样 一门与心理学相近且契合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成熟学科,无论如何 都有必要加以了解和学习。
1.2文献综述
论及人类学对心理学的启示或贡献,国内学者多以文化为中心展 开,看重人类学对诸多心理学主题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并认为这些 研究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历史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观念的带入。人类学一贯强调跨文化视角,“其通过 对世界各地众多群体的田野研究,积累了远比其他任何研究人类的学 科更为文化多样性的资料库,人类学的这些发现时常会挑战社会学 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一些来自人类学的此类挑战 性的发现常被心理学家提及。比如,英国人类学宗师马林诺夫斯基的 俄狄浦斯情结研究,美国人类学中文化与人格学派(心理人类学)的 一一系列经典研究,包括米德的青春期研究和性别一气质研究、萨丕尔一 沃尔夫的颜色词研究、本尼迪克特的印第安人人格研究等。有学者认 为,人类:学家的这些经典研究反驳了心理学中广‘泛存在的西方中心主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328. 。成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f一版)[M].上海:上海it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2.
硕+学位论文
义(种族中心主义)立场、生物主义取向和相应的文化色盲,从而给 心理学带来了“文化”的观念。① 以社会心理学为例,周晓虹曾系统梳理了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 学的历史贡献。他指出,20世纪前半期人类学通过一系列的有力的 田野证据,揭露了社会心理学对文化的盲视和相应的西方中心论立 场。对于当时这一年轻的学科来说,“由文化人类学家所进行的每一 次跨文化研究都是令人震撼的冲击……当20世纪后期的社会心理学 家考察起人类心理与行为时,都小心翼翼地冠以‘在我们的文化中’ 这一限定。,,②周晓虹甚至还认为存在着文化人类学研究取向的社会
心理学。
其次,人类学家的跨文化研究除了给心理学家带来文化观念之 外,也促进了心理学中对“心理与文化”这一主题的主动探索。除却 社会心理学,常永才和张亚萍还回顾了“文化与认知”研究的理论范 式,他们认为虽然如今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同时展 开,但“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却主要始于人类学和 受其影响而后兴起的文化取向的心理学等领域。”@至于“文化与人 格”,蒋京川则指出,人类学中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早期研究是对这一 主题进行探索的起点。④ 最后,广义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跟人类学密不可分。人类
①石文典.现代心理人类学的J力程及其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
学,1 993(04):32-38.
。周晓虹.论义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页献[J].社会学研究,1987(5):61—71. @常水/j一,张哑萍.试述文化与认知研究的理论范工℃[J].H‘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03):99-1
04.
。蒋京川.义化与人格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5(5):15—20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学的贡献不仅表现于心理学文化意识的萌醒中,甚至可以进一步理解 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参与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的,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有着相关学科的助力,但其中文化人类学的影 响尤为突出。①具体来讲: 杨丽萍等人认为,跨文化心理学的出现就直接受到了人类学的影 响,“是人类学的视野与心理学学科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学不 仅为心理学提供了文化、濡化、主位、客位等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其 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心理行为方面的极大差异。,,②的确如 此,通常认为跨文化心理学的开端是1898年剑桥大学人类学系在澳 大利亚和新几内Ⅱ所进行的科学探险,其问,通晓心理学的著名人类 学家里弗斯((William Rivers)进行了视敏度、色觉和颜色分类等 心理学实验;另外,由人类学家所建立的“人类关系区档案”(HRAF,
Human Relat ions Area Fi l Cross Cultural Sampl
es)、“跨文化标准样本"(SCCS,Standard
At las)
e)和《民族志地图集》(Ethnographi c
等资料库,由于记录了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和行为,在跨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被使用。{‘ 至于本土心理学,有学者认为,“在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人类
学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0互因为人类学的诸多经典证据表明了
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可能会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此时就有
。麻彦坤.“竹℃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刚及其方法论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04(1):2—7.
’杨H|、『萍.从跨文化心理学到义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心理科
学进展,2003(2):220.226.
’Stevenson,A?Cultural Issues in Psychology[M].East Sussex:Routledge,2009:29-33.
‘周宁.本十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奉}:化问题[J].|:f{.『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46.49.
硕士学位论文
必要看重“当地人的观点”或“本土知识”。事实上,对于中国心理 学的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家已经求助过、甚至直接与人类学家合作过。 比如,杨国枢和杨中芳在开展中国人人格的研究时,就参考了人类学 家费孝通和许煨光的研究成果,杨国枢还曾与李亦园、乔健等人类学 家合著《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人的心理》等本土心理学著作。 总之,国内学者大多关注人类学跨文化研究的具体研究结论,看 重这些研究结论对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即促进了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
逐步苏醒。美国心理学家Fish,J.m.在其专题文章——《人类学可 以为心理学做些什么——面对物理学嫉羡、种族中心主义和“种族”
信念》①中的观点,相较多数国内学者,则不仅论述全面,而且有所 推进。 Fish在文中指出,人类学能从三个方面为心理学做出贡献: (1)物理学嫉羡。Fish首先讨论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位和方 法中心弊端,他认为这导致了心理学对社会文化等诸多不可实验室研 究主题的排除和傲慢,并最终使得这一领域贫乏和不正常。Fish认为, 面对这一局面,人类学可以把关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结论(如禁忌、 性行为、药物使用和滥用、性别角色和种族等)以及人类学的田野调
查方法(这一方法是非实验室、非定量的)——传达给心理学。
(2)种族中心主义(此处特指西方中心主义)。作者认为虽然 各类文化心理学业已产生,但其地位依然边缘,心理学从整体上讲仍
~Fish,J.M.What
Anthropology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Physics
a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02(3):552—563.
Belief
in“R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是种族中心主义的,心理学家所宣称的一些普遍心理规律其实是受到 文化束缚的,而人类学向来通过对文化的强调和主位的研究方式来克 服种族中心主义,心理学应当加以吸收。 (3)种族信念。作者认为,心理学家缺乏对人类身体差异和民 族分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而种族识别、民族分类无疑是人类学家的 专长,可以给心理学提供现成的帮助。 以上可见,关于人类学可以对心理学有什么启示,Fish的观点可 谓全面,其原有的三方面启示可再次总结为文化意识、田野调查方法 和具体知识一研究结论三个维度。相比国内学者,Fish还对这一主题 做出了三方面的推进: 首先,他不关注历史贡献,即心理学相对被动的被人类学影响的 方面,而是直面心理学当前的不足,主动探求新的可能性。在此基础 上展开的论述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跨文化研究结论,而是有了 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Fish就重点挖掘了心理学家内心深处的自然 科学崇拜和相应的方法中心弊端。 其次,对于文化议题,Fish也不像国内学者那么乐观,他认为各 种关于文化的心理学在心理学中依然是边缘的,心理学仍然没有从整 体上建立文化意识(心理学家通常只是在通过已有知识无法解释某一 现象时才会搬出文化),其种族中心主义依然需要通过重提文化来破 除;同时他还提出人类学中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具体概念、研究主题以 及研究结论也可以传达给心理学。 最后,Fish在谈论文化之余,还指出人类学非量化、非实验的田
硕士学何论文
野研究方法也值得心理学家吸收借鉴。
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历史的考据和国外学者对现状和未来的剖 析,还没有充分挖掘出“人类学对心理学的启示”这一主题的潜力, 他们共同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将试图加以拓展: 首先,对人类学的理解停留于初步阶段而有待加深。人类学家不 仅研究文化,也研究社会(详见本文第二部分),文化与社会本身密 切关联,并且当与自然、生物、个体和实验室理想条件等概念相对时, 文化与社会也可以并列地谈论(详见本文第三部分)。此外,诸多学 者在论及人类学家的心理学研究时,所引述材料多数量有限且较为陈 旧,而对认知人类学、情绪人类学、感觉人类学和心理人类学等新近 的相关人类学领域则很少谈及。 其次,观点有待在理论层面加以提升。对于最多被提到的文化, 诸学者多仅看到人类学家的具体研究结论,并只把其当成经验材料来 对心理学结论进行修正或反驳,而未能更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其理论蕴
含,把社会文化深入到人性理解这一层面——若非如此,心理学家对
人类学的关注就无异于-,ee不大严肃的猎奇和功利心态。Fish虽然在 具体的研究结论之外提到了研究方法,指出心理学可以借鉴人类学的 田野方法,但未能将论述拓深到方法论层面。 总之,关于人类学可以对心理学有什么启示,本研究赞同并将延 续Fish从文化、方法和具体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的思路,不过本 文将尝试尽力挖掘人类学视野的智慧,对这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展开和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理论提升:从文化到社会文化,从把文化研究作为心理学的资料库到 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社会文化理解;从仅仅关注人类学的研究结论到 同时关注其研究方式,从局限于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到方法论层面展 开。另外,本研究还试图加入心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情绪人类学 和感觉人类学等较新的相关材料来参与论述。 最后必须交代的是,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学与人类学的相遇,给 心理学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自身的学术视野,同时以此来反观心理学对 现有模式的拘泥与固守,反思其不全面、不周到甚至缺失之处。不过 心理学的现有模式无疑有其合理性,它与人类学的视野之间是互补、 互动、平衡的关系,而非打倒、重建或替代。
砂j fj。孚:f亏i仑义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2人类学及其与心理学的关联
2.1人类学概述
人类学有广狭两种意涵。狭义上,人类学特指社会文化人类学(亦 称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而广义的人类学则另外包括 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本研究所论及的人类学取其 狭义意涵。 研究人自身的学问多种多样,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 学等,而对人进行全面研究的则是人类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涉 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儿童养育与 涵化一社会化、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分层、生计一交换模式、仪 式宗教、社会观念、行为规范、语言一符号和艺术等。在早期,人类 学偏重研究异域的、非工业化的社会,但当今人的类学已不局限于此: 本土与远方、都市与乡村、前现代与现代的社会皆在其视野之内。u’通 常情况下,人类学的研究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宏观,因为它最直接 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社会行为、社会行动。近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 多的人类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这些社会行为以认识隐含其中的某一具
。张继焦.国际都市人类学:现:I犬与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尘院学 报,2004(04):89—89.
硕十学位论文
体社会的深层文化逻辑。 文化是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人类学内部对文化的界定也繁复多 样。较为普遍和恰当的定义多将文化理解为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 总和。在这种理解下,文化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个部分,前者为 一种界限模糊的三元结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规范一伦 理要求三个方面;后者则为一种逻辑、价值或意义的系统,其功能是 整合三类可见的文化。①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学家往往从意义及 其生成与表达的角度精简对文化的理解,此时,“文化是一个共享和 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 并付诸实践的知识所获得的。”弓
另需提及的是,在本文上一部分里,作为学科外部人士的心理学 家谈论起人类学来,通常仅关注其中与文化相关的方面,因为他们往 往将人类学理解为一门研究文化的科学。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准确
的——人类学是对人的社会和文化进行综合、全面研究的学科。
首先,从学科的名称来讲。人类学传统上虽然在美国叫文化人类 学,但在英国被称作社会人类学,在法国,人类学与社会学更是难分 彼此,当今许多人类学家也己将人类学自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其次,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系来讲,在学科分类中,人类学通 常是社会学的分支,社会(学)理论也是人类学专业训练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在英法人类学界,社会学和人类学并无明显区分,从涂尔干、
。李亦罔.李亦园自选集[M]._I二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莫斯到布朗、普里查德到当今的布迪厄,皆同时兼有人类学家和社会 学家的身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学研究偏重于制 度和群体本身,人类学研究侧重制度和群体背后的文化面貌;主流社 会学采取定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而人类学以定性的田野调查为 本;人类学强调整体的观点而社会学有很强的专业分化倾向;此外, 人类学更加注重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文化比较的视野。u 最后,最关键的是,人类学家的研究主题不仅有文化,还有社会。 正如如英国人类学名宿拉夫德里.布朗所言,“对社会的研究和对文化
的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鬯人类学经典的四大课题(亲属关
系、经济模式、政治结构和宗教)本身就是典型的社会学主题。同时 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时,也必定在内在逻辑上同时关注着社会(详见 本文第三部分开头),所以社会和文化同时是其核心主题。再从理论 倾向上讲,泛泛而言,结构一功能分析(即社会取向)和解释人类学 (即文化取向)是当今人类学的全貌。@而结构功能论大体对应于社 会学研究里的宏观社会学,关心社会结构问的功能关系;解释人类学 大体针对文化研究再加上社会学中的微观社会学,以意义为中心。
田野工作(或称田野调查、田野民族志、民族志方法)是人类学 标志性的经验研究方法,指人类学家利用专业知识,亲自进入某一群 体中生活,经由长期(通常半年以卜)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
。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规照、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EjJ二B馆,2010:22—24.
。Brown,R&Daryll,F.African System ofKinship andMarri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50:20.
。杨润华,顾久主编.大学生义化素质教育读奉[MI.贵阳:贵州人民出版什,2000:45.
硕+学位论文
来搜集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中贯穿始终的是参与观察,观察的内容 包含社会文化中可观察的与不可观察的方方面面。田野工作的地点较 为灵活,可以是某一部落、村庄或社区,也可以是公司、俱乐部、公 共汽车、火车、科学家的实验室、机场候机厅、互联网等。田野工作
的程序一般是:确定研究主题——阅读相关资料——进入田野实地考 察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现有资料以进行理论概括或比较,贯穿这
一程序始终的是人类学家自身的理论倾向。田野工作的结果通常为书 面的民族志,但摄影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当代人类学靠田野工作起 家,田野工作也一直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u当然,也有许多人 类学家较少亲自进行田野调查,而是间接依据他人的田野资料来进行 比较研究或理论整合。
人类学最引人注目的理论特征有两方面,即宽广的整体论视角和 独特的文化相对性主张。此外,人类学的他者视野和人类学学科的反 思性也颇有特色和影响力。 人类学的整体论视角体现于学科的多个层面:在方法论上,人类 学总是注重每个具体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在结构一功能层面, 对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社会的单个部分,人类学不会孤立地看待, 而是考察其与社会结构其它方面的功能关联;在学科组织层面,人类 学的诸多专门领域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从单个人类 学家的活动而言,人类学学者往往进行多领域研究,具备跨学科的背
。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5:3.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文化相对论有两方面的含义:在理论上,与整体论相关联,主张 要将文化行为放入其自身的历史、生态和社会中加以考察;在价值观 上,文化相对论认为不要对某一文化做出高低贵贱的价值判断,所有 文化在价值上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因而也是平等的。当然,温和的 文化相对主义者并不放弃赞成或批评某一人群的思想与行为。④此外, 与文化相对性主张相关,人类学在田野研究中十分强调被研究者的观 点,也很重视文化比较。文化比较视野和田野方法都是人类学中相对 特有的,它们…道,“造成了人类学在若干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优越性”。
2.2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内在关联——两门学科并置的基础
历史上,人类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上文已述,心理学在“产 生”之初就与人类学结合在一起,冯特晚年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可以说 就是人类学研究。在人类学中,冯特的集体意识论和文化整体观等思 想也使得涂尔干和博厄斯受益,马林诺夫斯基甚至直接师从冯特学习 过实验心理学,1。而涂尔干、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皆堪称他们各自 国家人类学传统的奠基人。不过心理学中和人类学关系最密切的还是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晚年为对抗荣格的挑战,即是通过人类学来使自 己的个体心理学走向社会心理学,随后在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中
。詹姆斯.皮科克.人类学透镜(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23.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0.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笔记[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56. 。韩忠太,张秀芬.学科互动:心理学与义化人类学[J].厶南社会科学,2002(3):60.65.
硕七学位论文
甚至产生了卡丁纳等人的精神分析人类学;人类学中除精神分析人类 学外还有原型人类学,心理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和宗教、禁忌、梦等 研究等领域也颇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从内在逻辑上讲,对心理学而言,人类学和心理学有着内在的关 联。泛泛来说,人类学和心理学一样,其最终对象都是人,其最终目 的都是对人自身的自我理解,所以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价 值追求。当然,所有人文社会科学或人的科学的对象都是人,也都致 力于人的自我理解,但人类学相较其他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都与心理学十分接近、十分契合: 首先,对于研究对象,两门学科都是行为科学。有些人类学家也 将人类学界定为“从文化角度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学科”山。对人类 学而言,如果没有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那么人类学将不复存在;文化 本身的连贯与整合也是通过行为才得以完成的。基于人类学的直接对 象通常是人类行为,甚至有人类学家十分夸张的认为,“所有人类学 都是心理学的”,②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
勒(Clark Wissler)也认为,“从广义上讲,人类学家就是行为学家,
因此与那些可以称为行为学家的心理学家并无区别。"@ 当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有人类行为,还有行为背后的心理, 但即使是这样,人类学与心理学依然关系密切:“在人类学的社会研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1.
…Bock,P.K.Rethinking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study
ofhuman action[M].New York:W
H Freeman Times Books,1 988:33.
。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咿书馆,2004:231.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究和文化研究这两大传统背后,都有一个与‘心’相关的维度。”。的 确如此,作为人类学核心概念的“文化”,也与心理学的距离越来越 近,甚至还曾有学者将文化理解为人群的心理结构甚至某一社会的 “人格"。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人类学、符号人类学和解释人类 学兴起之后,人类学开始强调“文化是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形 式”、“文化是一种意义之网",在具体研究中开始探索行为、现象背 后的“意义”,而意义则指“包括知觉、观念、感情、理解和判断在 内的整合性概念””,这些概念无疑属于广义的心理学层面。 人类学家在研究宗教、仪式、禁忌时,常常会讨论其背后的原始 心灵、巫术思维等心理基础;在研究经济时也关心过公平、互惠、礼 物之灵等心理学层面的问题;在研究儿童养育与成长时,更是与心理 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着重合。谚通常认为传统上英国人 类学不关注个体与心理层面,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却是建立在 个体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文化的功能就是对这些需要的满 足。此外,从博厄斯到斯特劳斯到尼达姆和今日的认知人类学,人类 学中对人类思维本质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息。 可以说,心理学并非研究人类心理的唯一合法领域,人类学对心 理学主题的涉入,已基本覆盖了心理学的各大分支领域。人类学现在 已经对感觉、认知、人格和情绪等心理学的传统主题展开过大量研究, 积累了不少相关知识,甚至形成了一4些专门的人类学次级领域,详见
“秦洁.部市感知: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J].深JTII大学学报(人义衬=会科学 版),201 1(1):80—8S.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清(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什,2008:118. 9招了明.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0.
硕+学位论文
本文第五部分。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人类学和心理学一样,都进行并且十分看 重经验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人类学中即使是哲学家级别 的学者,如斯特劳斯和格尔茨,也会亲自在田野中收集资料;在美国, 文化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常会选择在博士论文中亲自做田野 调查,这往往会花上他们四到十年时间来完成论文。总之,人类学家 和心理学家一样,都拒斥扶手椅上的科学家形象。虽然人类学经验研 究的方式和心理学不同,但当与其他完全不做程序化的经验研究的学 科相比,二者在方法上的亲近还是远多于差异。 总而言之,在心理学的诸多临近学科中,人类学是与自己最相近 的:它们同属人的科学,在历史上互通友好,在研究对象上有着内在 的关联,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天然的亲近。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一堵墙, 而是一扇门;随后将心理学与人类学并置,谈论人类学对心理学的启 示,也有了相对稳固的学理基础。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3人的形象的重构——社会与文化中的人
3.1.1社会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含义与关联
首先有必要澄清社会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含义和关联。文化的概念 在第一--'5即2 1分已经提到,不过这里有必要澄清“某一种文化"和“文化 本身”之间的区分,因为时常有将后者偏狭地理解为前者的情况(如 曾被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信奉的,用于分析美国边缘群体、边缘种 族的文化剥夺理论,即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某一种文化是在文化 、司层面谈论某一具体文化的特异性;而文化本身,是指所有人都有的, 人所处其中的生活方式或人的生活实践背后的意义体系,在这一意义 上,文化是内在于人的觉知和行动的,因而无法被剥夺。 此处可通过论述社会与文化的关联,以此来讲清社会的概念,同 时回顾文化的含义。总结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上、奈杰 尔.拉波特(Nigel Rapport)2和黄应贵。等人的观点,社会的第一层含 义与个体相对,指总体的人,即由个体所构成的、但又超越于个体之 上的人群的总体,而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为特定时空下的人群所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i司{L【M].北京:三联书店,2005:101—109,446.452. 。余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什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9:89-96,31 5.323.
“黄应贵.返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46—48.
硕十学位论文
共享;换言之,社会是文化的承载者或发生场地,而文化是社会的生 活方式,是社会借以运行的规则。社会的第二层含义为人的关系、网 络、交往与互动(即人的群体性生存),人的这一属性即是通常所讲 的“社会性”;而文化的另外两个基本特征:习得和以语言一符号为基 础,又无疑是以社会性为前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类学内部 越来越接受这种社会关系一人际互动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甚至有用“社 会性”概念将其取代的趋势),这一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已与文化概 念难以做出鲜明区分。此外,社会有时还特指社会运行的制度(如资 本主义)和社会的组织结构(如阶级、社会制度关联体)等宏观层面。 总之,社会与文化是一对相互兼容与贯通的姐妹概念,二者问有 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联,但非要做Hj区分的话:社会侧重社会结构一 社会制度、人群整体与人群的关系.互动本身,文化可大体理解为从 人群整体和人际关联互动中所提炼出的一整套规则、观念或价值观 (即意义系统)。不过在本文中,当与生物、自然、实验室、个体等 概念想对峙时,社会与文化二者问的差异就退居其次,此时就可以并 列地使用而一般不做区分。
3.1.2人的形象对于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通常来讲,心理学“对科学的信奉远远强于对人的关切”①,可 以说,心理学是以对科学性的追求而非对人的理解为出发点和归宿 的,所以如何理解人往往在其视野之外。不过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许波.现代心理学的人文缺失[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295—296
20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门人类学的启示
并不会因为无人关注而被削弱,原因可在“知识”与“伦理”两个维 度进行分析: 知识方面,首先,人是心理学的根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正如中 国学者彭运石教授所指明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心理学的主 题是人,心理学的生存依据和存在价值亦蕴含于人身上"①,但彭运 石教授遗憾地指出,心理学历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至今仍未能成功 构筑出完整的人的形象,甚至人常常被心理学所消解,甚至被遗落。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不能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那么心理学就 不是一门真正的、研究人自身的重要学科,甚至心理学的存在根基也 会被动摇。在这一前提下,就有必要考察心理学是如何理解人的,虽 然心理学常常对这一重要问题不感兴趣,但心理学在其研究与实践 中,还是隐含着并塑造着某些人的形象。 其次,对人的理解是反思并应对心理学不足的路径之一。以什么 方式理解、研究、对待人及其心理行为,应以对人抱以何种理解为前 提。对于心理学的不足、缺陷甚至危机,国内外学者探索这类问题的 根源和出路时,通常会谴责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崇拜和(自然科学)方 法中心,继而尝试改造心理学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过还 存在着另外一条同样合理的路径去思索这类问题:从纯粹的、内在的 逻辑顺序来讲,不论是科学观,还是方法论,都应以对人的理解为逻 辑起点。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首先反思心理学对人的理解方式, 随后以对人及其心理行为更加合理的理解为出发点,重新设定心理学
。彭运有,林崇德,午文博.两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06(02):49—58.
硕十学何论文
对人的研究方式。彭运石教授在人之于心理学的重要意义这种学术敏 感性下,当谈及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改造时,也是始终抓住方法 论是否与人的本质相适应这一要害之处。 伦理方面,心理学家作为知识分子,应有对人类存在的焦虑和忧 愁,应有反思并批判社会的责任感和追求。不过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 却认为心理学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当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常有批 判社会、批判文化的传统,而心理学家却很少将自己定位为批评者。 他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学家“迷恋实证科学家的自我形象而不能 自拔”①。布鲁纳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原因还在于心理学中往 往缺少批判社会的理论资源,因为心理学往往会极力压缩连结社会批 判的社会文化维度;换言之,其对作为自然物、生物体和个体的人的 研究成果,也往往无法用于批判社会。 如何理解人,本身是个学理问题,不过从负面来看,心理学作为 拥有专业权威的社会组织的一环,如若只关心人的个体与生物层面, 那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研究结论和研究立场就很容易会被自己或 他人有心或无意的利用,反过来对人施以暴力或为维护不合理秩序辩 护等,本节随后部分会细加展开。 总之,心理学中对人的理解、预设或建构是元层面高度的重要问 题之一,它从内在逻辑上决定着心理学如何研究和对待人及其心理行 为,也最终关涉到心理学的学理价值和伦理责任,因此值得认真考察。
。杰罗姆.布鲁纳.有意义的行为[J].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6.
走向心理学的衬:会文化视野——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3.1.3心理学人性形象的社会文化缺失
整体而言,心理学对人的理解(或者更确切的说,心理学在研究 和对待人及其心理、行为时所隐含、所建构出的人的形象),常常是 过度弘扬了人作为自然客体(自然物、生物体)和单纯个体的一面, 而忽视了本应受到重视的社会文化维度。究其根源,主要归因于心理 学秉持自然主义世界观,将人及其心理行为视作自然物或生物体;同 时由于方法中心,将不适于实验室研究、客观研究的社会文化维度抛 离,以此将生物学主义和个体取向推入极端;另外心理学以追求普遍 规律为己任,而社会文化方面最是难言普遍性。 心理学对感觉剥夺实验的解释,最能体现出心理学对人的生物主 义、个体主义理解和相应的社会文化缺失:在实验中,不仅个体的、 生物的简单感觉被剥夺,被剥夺的还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与人际互动
(即社会剥夺);同时,人追求意义——与文化相关——的通道也被
完全切断(即文化剥夺)。实际上,这种复合型的剥夺,非常类似于 极端的身体疼痛,这并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而是由于肉体上的 疼痛切断了个人与外界的联系,使自我意识完全收缩回自身。 还必须澄清的是,社会心理学也同时在个体主义的范畴之内。美 国心理学家Greenwood在《美国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的消失》①一 书中匣l顾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百年历史。他认为社会心理学已经越发 偏向研究认知过程和生理基础,现今的社会心理学也已然成了个体心
j
Greenwood.J.D.The Disappearance ofthe Social in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y[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硕十学位沦文
理学的一个分支。主流社会心理学中的确很少存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与 人际互动,正如有学者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批评:这种实验室实验是 “真空中的实验,宏大的社会现实被弯曲为人为的实验室中漠不相关 的个体之间虚假的社会互动。”①此外,即使表面一L最远离生物学的社 会一人格心理学领域,现在生物学思潮也很有市场。惶。
3-2起点:人的社会文化性生存
相较于心理学将人片面的理解为自然物、生物体和个体,人类学 向来关注人文世界,关注作为社会文化塑造物的人,这恰好可以在心 理学最欠缺的方面,给心理学以对照和启发。在对人类状况或人性的 理解上,人类学有着比心理学更浓厚的热情,也有着不同于心理学的 视角和成就。 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Grass
De
Laguna)曾不免有些过于夸
张地赞誉过人类学的这一方面。他认为,人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具 解放性的,它不仅一贯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误,而且致力于研 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了哲人 的所有反思和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③不过心理人类学家M.E.斯 皮罗的观点就相对的稳健一些,他认为,在面对人性的理解时,人类 学是是哲学的婢女,是哲学的一个经验研究的工具。@整体而言,人
。Joachim Israel.The Context ofSocial Psychology[M].London:Academic Press,1 972:
69.122.
⑦叶浩生.有关两方心理学中生物学化思潮的质疑与思考[J].心理科学,1006,29(3):520.525.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f‘版)[M].Rile:E海社会科学出版衬,,2006:2. ④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1:,1999:5.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白人类学的启示
类学主要是通过文化的观念改变了人看待自身的方式,从而给人的自 我认识带来了深刻改观。 有人类学学者指出,人类学这门学科不存在一个总体的框架,所 以往往要谈理论流派,不过在对人类状况的判断或者说对人性的理解 上,却有一个“单一的宏观框架”。。u“人的社会文化性生存”,是人 类学对人类存在状况的基本判断,而“意义”又是人类社会文化性生 存的关键。社会文化性存在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超越(并非完 全否认)。“自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文化相对,特指生物学 层面;另一含义包含了前者,与意义相对,指』一义的物理事实。 当在生物学层面谈论自然时,首先指人作为生物体,是自然界的
一员,接下来即是假如人作为单纯生物体的生存状况——依靠本能和
遗传素质生存的自然状态。人类学通过最基本的跨文化研究即可展示 出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以此反驳这种人兽无别的观点。关于 生物学基础与文化的关系,人类学并不会否认人的存在与人的行为有 其客观生物基础,但生物基础只作为人类行为的“基础计划”或“限 制性条件"。因为人在生活中表达与实践这些基础计划,是受到文化 指导或制约的。对于人类现象的普遍性一差异性,人类学对前者并不 会完全否定,但是轻易不会承认,即使承认,如乱伦禁忌,也会尝试 在社会文化而不是生物学范围内寻求解释;人类学一般热衷于寻求差 异性,但对于差异性的行为,人类学家相信其是“通过社会化和濡化 等社会文化机制而不是生物遗传机制,来代代相传的。"。最后,从人
。艾伦.巴纳德.人类学J力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硕十学何论文
类的种系进化来讲,人类从自然存在物过渡至lJ¥-f:会性的存在,其过程 就是逐步接受文化的熏染。 在人类学中,白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兴起之后 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学家愈发趋向于认为人并非生活在自然状态 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象征一符号的意义一文化世界之中。“思想家 马克思.韦伯曾说过,人是悬在由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而人类学大师格尔茨则进一步指出,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①著名 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也认为,人类过的是一种被象征性地组织过 的生活;在他的理论中,甚至有将文化、意义和人性三者等同起来的 倾向:文化就是人性,而意义一符号是文化的最大特征。④ 引入意义后,自然概念因与意义相对而有了非常宽广的含义,即 “物理事实”,指一种东西是其物理属性本身(比如,眼睛被风沙吹 过而眯眼);而意义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象征着自身之外的含 义(如故意做出眯眼的动作,它与眼睛被风沙吹过而眯眼在“事实上”
一致,但有意义——为了向同伴递眼色),或者完全不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也有其含义,t:lfi女H祖先、鬼神、气节。意义的生成与表达以语言 为前提,而语言是公共的、社会的而非个人的,所以这时候谈论起文 化和意义,必然从内在逻辑上包含了社会性并以其为前提,这也同时 反驳了人的单纯个体性存在。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礼,1999:5. ⑦马歇尔.萨林斯.人性的两方幻想[A].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2008.53—57.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3.3从自然.生物到社会.文化
之前提到人类学在对人的理解上有一个统一的框架,这一框架的 核心即是人的社会文化性存在。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建立在人和动物、 人和自然状态相分离的前提基础上;文化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其
首要的基本特征是习得——习得意味着与本能或天性的分离,即告别
了纯粹动物式的本能生存,这也直接反驳了将人视作纯粹生物体的立
场。
我国心理学前辈潘菽先生还曾经指出,一t5理学有人兽不分和心身 混淆的严重病症,他认为对心理学而言,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主要的。 也潘菽先生所批判的心理学,无疑是将人看作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 自然物”。心理学将人理解为自然生物体,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执着于 寻求或预设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原因,下文拟对其分步讨论:首先从最 简单的生物学素质、生理需求淡起,随后进展到强调生物医l素的极端 情况,即对天性(生物决定论)的信奉,最后再全面论述心理学中生 物学取向的具体情况,并分别分析其限度。 3.3.1生物学素质的文化表达
通常认为整个人类的存在分为两大块,一是人身为动物界的一 员,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生物学素质;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存 在和文化性生存,即人处在社会关系的缠绕和文明、文化的浸润之中。 不过人类学的视野丰富了这一观点:人类学家并不会否认人的某些行
。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37
硕十学位论文
为表现有其客观的生物性的或遗传性的原因,人的生物学素质的确为 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提供了“先天的框架和基础”①,但是人类学 家关注的是这些基本生物学素质在生活实践中的表达:“自然使我们 具备了某些需要,但文化却告诉我们怎样去满足他们”。②此时,人就 不是受控于基因的奴隶。 人类学并不会否认人的存在与人的行为有其客观生物基础,但生 物基础只作为人类行为的基础计划或限制,I牛-条件。因为人在生活中表 达与实践这些基础计划,是受到文化指导或制约的。 人类学家格尔茨曾举例说明过这一点,他讲到,人的语言能力无 疑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素质(格尔茨将其称为生物体的“基础计划”), 但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语言本身以及在生活中怎样交流表达,则是文化 的:“在我们的先天遗传基因为我们的生活设计的基715bt一划,Lt',71H说
话或是笑的能力,与我们在生活中所实施的具体行为——以某种语调 说英语,在微妙的社会环境中高深莫测的笑——之间有一套复杂的有 意义的符号,在其指导下我们将基础计划转化为行动。”③马歇尔.萨
林斯甚至认为,包括物种的生物性特征是被象征性的给予的,人类内 在的需求、冲动或性情,都取决于某一文化秩序如何对其进行象征性 的定义。 基本的生物学需求,如饮食、保暖、休憩、交配,人类学家对这 些方面有过丰富的研究,但是人类学关注的是人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怎
。7招了明.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8. 。罗伯特.墨菲.义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2. “克利福德.格尔茨.义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3.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样满足和表达这些需求的,此时人就通过文化,超越了简单的生物学 层面,因为连最基本的生物学需要,也被赋予了文化色彩;基本生物 学需要在具体表达时,也往往象征着生理满足之外的意义、隐含着生 理满足之外的社会功能。 3.3.2“天性”的文化诠释
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人类学基本着落在后者,有人类学家认为, “由于不同文化问的差异巨大,所以对人性所能下的唯一正确判断是 其可塑性极大”iu这种说法依据于人类学的跨文化视野,因为人类学 一向善于研究在主流国家、主流社会以外的空间里,他者的不同生活 方式。 前文中提到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确有其坚实的生物基因基础,但认 为人的种族,性别、青春期、权力一侵犯和乱伦禁忌等复杂的现象是 人的天性,是由生物学原因所决定的,就是把对人的生物学理解推向 了极端。天性的背后是普遍性,普遍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虚假的普遍 性,这通常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误解,通过跨文化研究可以轻松进 行反驳;二是的确有些现象是跨文化普同的,如乱伦禁忌和母爱,但 对这种普同的现象也可以通过文化而不是天性来解释。下面分别讨
论:
(1)西方中心主义的误读 一LI,理学家曾把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如青春期的狂乱和
。斯皮罗,M.E.文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1999:7.
硕十学位论文
眭别气质),归因于人的天性。不过人类学一贯强调后天的文化塑造 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而不会去寻求生物学色彩浓厚的天性解 释,以青春期和性别特质为例: 关于青春期,上世纪20年代,美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天 性一教养之争,主张天性一派的干将之一是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 霍尔,而美国人类学会前主席、人类学权威博厄斯则主张后者。霍尔 的天性观体现于其“青春期危机”理论中,霍尔认为青年人对长辈的 不满和反抗、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是必然的,“因为这一切都源于生理 变化,所以是别无选择的”。①不过博厄斯的学生、文化与人格学派(心 理学派)的主要建立者玛格丽特.米德则是通过考察异文化中的青春 期现象,有力地回击了霍尔的观点,同时指出了其理论中的西方中心 主义预设。 米德对南太平洋的萨摩亚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田野调查,结 果发现萨摩亚人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体验到美国青少年中常出现的 紧张、压抑、起伏和挫折感等心理冲突。他们心绪平静也没有明显的 心理冲突和性压抑。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为安定和简单,并且 社会成员的未来已近被规划好而无需操一EL,。④最后米德认为,青春期 危机理论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是所有文化都会产生青春期危机。还 需提到的是,四十余年后,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探讨了前 喻、并喻和后喻三种代际交流的模式,以此丰满了对青春期现象的解
。沈德灿,沈政.心理学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 。玛格Ⅲ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两方文叫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10:102.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释。前喻文化中社会经验主要从长辈向晚辈传递,以此类推。在这种 分析框架下,文明社会处于三种模式并存的冲突状况中,自然易于出 现青春期危机。① 关于性别气质,弗洛伊德认为男性的刚强好斗与女性的柔弱温顺 是天生的,是内在生物学或解剖学原因的表达。不过米德通过对新几 内亚三个原始部落性别与气质的田野调查,挑战了弗洛伊德的这~+观 念。此时必须交代的是,三个原始部落是在方圆100公里之内比邻而 居的。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男女气质图式来理解的话,阿拉佩什人与弗 洛伊德所讲的情况类似,蒙杜古马人的男女气质较为相近,类似于文 明社会的男性,但查姆布利人却是阴阳颠倒。。 (2)关于跨文化普同现象的社会文化理解 人类社会中的确有一些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界限的普遍现象, 如母爱和乱伦禁忌。他们不像青春期和性别一样高度可塑,对于这种 情况,人类学家的观点有两条: 首先,高度普遍并不意味着没有例外,以母爱为例,马克萨斯文 化中的母亲,即是仅仅给予孩子最低限度的基本照料,她们都将精力 用于打扮自己和周旋于几个丈夫之间;②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也有弃 婴的传统。至于乱伦禁忌,要比母爱普遍得多,虽然禁止亲密接触的 范围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但禁忌的极限在父母与子女之间, 其他的情况都可以出现。古埃及和古墨西哥人中,兄妹婚或姐弟婚非
。Mead,M.Culture
and
commitmenL'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M].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 970:64.
。玛格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8.
9卡尔迪纳,普里勃.他们研究了人——f‘大文化人类学家[M】.北京:三联书店:356—357.
硕十学位论文
常普遍(著名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托拉七世,就是兄妹婚的后代)。 (这几种情况与饥荒时“易子而食”或对乱伦禁忌的高Lf',N违禁不同, 因为他们是以整个文化为单位的、普遍性的制度安排。) 其次,即使某些现象是高度普遍的,比如乱伦禁忌,但接下来最 关键的是该怎么思考这一现象。时常有学者将其归咎于天性或生物学 基础,但人类学家通常不会做这种解释,正如罗伯特.墨菲的精彩表 述:“完全为人所忽略的是,在本性和教养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一一普遍的社会特征来自共同的人类经历,来自在同一类人中的生
活”,。可见,人类学并不否认存在着普遍的人类现象,但这些现象的 普遍性不是来自生物本性,而是来自全人类共享的生存状况。这一认 识其实也为人类学家对这一主题的后续研究腾出了空间,之后他们关 注的焦点就在于考察这些普遍性特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3.3.3生物学理解的限度 心理学比较热衷于将人理解为生物体,热衷于寻求心理行为背后 的生物学原因,这首先因为生物学性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满足心 理学对科学性的追求;其次由于归因于生物学可以免于探索社会文化 因素,从而降低探讨这一问题的难度。一般来讲,心理学对人及其心 理行为的生物学理解有三种情况,人类学对这些情况也都一一展开过
自己的{}比判:
第一种情况,对于人类一些普遍的社会性表现诉诸生物的或遗传
①罗们特.墨菲.义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Ij书馆,2009:29.30.
32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的解释。比如前面提到的青春期和性别,目前进化心理学也在试图涉 足人格一社会一文化心理学领域。不过上文中提到过,即便是乱伦禁忌 这种高度普遍性的现象,也无需寻求生物学解释。人类学对这种做法 的批判有两个维度,一为批判其学理弱点,二是揭露其伦理上的潜在 危险性。 首先,学理不足。对于社会生物学或进化心理学所信奉的观念, 即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先天基因的基础上,是由遗传决定的,这种观 念背后的逻辑是将普遍性归因于生物性,前文已述,人的社会性表现 难言普遍性,普遍性的现象也最好在社会文化范围内讨论。并且,这 种观念在逻辑上还是一种虚假的循环论证,类似于解释火之所以可以 燃烧,是因为火本身固有一种热的本性。人类学家墨菲还指出,这种 虚假逻辑之所以吸引人,在学术界内外不乏支持者,甚至深孚众望,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 ,将原因敲定于生物学解释,就意味着对
这一问题的思考终止了,除此之外无话可说,因为它使人相信这一问 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其二,还有一个可能会让让学者们很难堪的原因, 即这种理论十分简单,甚至过于简单,不懂任何遗传学原理也可以轻 松理解。①另外还需要追问的是,这种观念声称自己的解释基于遗传 学,但涉及的基因总是假定性的,这一观念的支持者们也尚未拿出证 据证明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哪些(社会性的)行为模式。 其后,伦理上的危险性。萨林斯在《生物学的使用与滥用》一书 中指出了滥用生物!学立场的极端——一社会生物学在伦理上的危险性。
。罗伯特.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183.
33
硕十学位论文
他认为社会生物学是~种披着科学外衣的,遗传学上的资本主义,即 “人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攫取和相应的对其它人生存利益的损害,它 从内在逻辑上为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做出证明和辩护”,①社 会生物学的生物决定论同时也是对人类符号能动性和道德能动性的 否定。②因为它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现实,还为世界的现状辩护,并 赋予人类的所作所为以科学的合理性。这在伦理上是不合格,甚至是 危险的。确如此,曾发现印刻作用的洛伦茨作为社会生物学和比较心 理学的鼻祖之一,就曾利用其生物决定理论去服务纳粹德国的意识形 态;他认为,凡是能减少“道德上的劣等人”或“受缺陷折磨的人” 的政策,都是合法的。⑨ 第二种情况,对于较少社会内容的心理现象,如认知和情绪,由 于心理学家很少研究真实生活情景中的认知现象和情绪表达,而往往 倾向于研究远离社会文化的“过程”和“结构”,在这种做法下,心 理现象无疑有其生理基础。不过心理学要明白这种做法的限度,因为 一旦进入生活情境这些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内容就会增加,相应的生 物学影响就会减弱。如布鲁纳所言,“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 其生物底板,而在于文化和文化范畴内对意义的追寻。文化是行为塑 造性的力量,而生物底板至多只是加在行为上的限制性条件。”④布鲁 纳还坚持认为,生物遗传性原因即使对行为构成了限制,这种限制也
。’Marshall Sahlins.The Use andAbuse ofBiology[M].Chicago:Chicago Unicersity Press,
1 976:73.
。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北京:三联书店,2000:22. 。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M].上海:}二海译文出版什,2006:357—358。 。杰罗姆.布鲁纳.有意义的行为[M].长春:吉林人民…版社,2008:16.18,33—34.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还是可以变更的;在生活实践中,文化专门为我们安排了弥补装置以 超越原始的生物性限制。文化将人置于一个共享的符号一意义系统中, 人们借助这个系统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知识以及自己在其中 的行动组织起来。
对于智力的研究和应用,最能体现这一类生物学理解的不足与潜 在后果。心理学教科书中确会宣称智力的成就是先天与后天共同决定 的,但这仅仅是一种追求圆满的表述而己,智力的种族差异这一心理 学研究结论,暴露了心理学看重的仍然是先天生物学理由。单一一强调 先天因素且又披上科学外衣的智力测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美 国曾经拒绝智力低下者入境,有些州甚至立法为智力缺陷者实施绝育 手术;纳粹德国也曾颁布法律,有智力缺陷的人将被强制实施绝育手 术,晚近的智力钟形曲线理论也为种族歧视煽风点火。 心理学家直到近期还在鼓吹不同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如1994 年出炉的著名的钟形曲线理论,这一理论至今在学院心理学中还有很 大的市场。而人类学家认为,关键的变量不是种族这一微不足道的生 物学差异,而是地区位置、社会经济阶层、种族歧视和文化的丧失。 ①这本身对心理学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很容易就可以根据现有 的资料发现,美国北方城区的黑人,平均数远高于南方乡村的白人, 下层阶级的白人智商也远低于中产阶级拜仁。但是心理学家却执着于 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认为白人的智力高于黑人,“这种逻辑已经不讲
。罗伯特.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24
35
硕十学位论文
理到了荒唐的程度”①。 智力的话题说明了一个道理,非常值得心理学家警醒:当对生物 学解释过度强调时,就会把社会文化解释挤到视线之外,随后当其实 践于社会事务时,可能会造成伦理上的灾难。 第三种情况,心理学对人的生物学理解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表 现,即用小白鼠等动物类比人类来进行认知、情绪方面的实验。对此, 心理学家要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限度,这时候需要表态的是“说的是哪 种动物”,“说的是那种动物的哪一方面”?。广义人类学中有体质一 生物人类学,其研究对象之一是高级灵长类。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在人类的最近亲——“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的差异在3%或5%左
右)中,“黑猩猩种"和“倭黑猩猩种”两种黑猩猩的习性都存有巨 大的差异。 总之,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理解,要尽可能的知道其局限 性,并最终尽可能的减少这种解释而寻找社会文化理由。因为当眼中 只有生物学理解时就封闭了社会文化讨论的可能性,这不仅在学理上 不完善,在伦理上也存有潜在的危险。
3.4个体的位置
个体思维在心理学中有三种情况:对于人的所思所为从个体内部 寻求解释、探索个体结构内部诸因素间的关联与互动、通过高度控制 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将个体孤绝于真实生活情境。前两种情况有时会
。斯蒂芬.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J力史,一个失色的点予[M].北京:三联书店,2009:233.250
36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来白人类学的启示 在个体之外推进到家庭,但整体而言,三种情况都体现了心理学对人 的理解执着于个体而缺乏了社会文化维度。
3.4.1
“不可分割的”个体
个体与社会相对,“个体”(Individual)的原意是“不可分的"
(indivisible)u 0在心理学中,除将人理解为生物体之外,还存在着
一种同样普遍的情况,即将人理解为与社会文化脱离开来的、单纯的 个体。这本质上是一种个体主义,即“强调个体心理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否认或忽视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把个体研究同社会 文化孤立开来,从个体本身寻求心理或行为的解释。’’i 关于心理学到底为何会走向极端的个体主义,诸多学者的分析多 将其归咎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方法论,不过这种判断还有可补充 之处,因为心理学以个体为出发点,的确有其无可撼动的合理性,只 是心理学不顾这种合理性的范围而将其推向了极端。 实际上,心理与行为都只能是个体的,社会和文化都不存在一个 可以承载意识、情绪和行为的实体结构,社会文化构成的基础也在个 体身上。这属于社会学、人类学中常讲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与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4<同,这种
观点认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文化最终 依托的也只是个体,因为社会不存在思想、记忆和认知能力。总之,
。雷蒙.成廉斯.关键同: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231.
。胡万年.从个体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M].心理学探
新,2006(2):18—21.
硕十学位论文
个体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和证明。① 可见,心理学的个体定位有其合理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 脱离社会关系、社会情境和文化影响来孤立地谈论个体及其心理行 为,从而走到个体主义的极端。 虽然以文化和社会为本,但人类学并没有完全忽略个体层面,心 理人类学即是最好的代表。对于个体,人类学并不否认其真实的存在。 当个体与社会文化并列时,人类学倾向于将个体看作其所在的社会文 化的代表,但是也不会认为个体在社会文化之下是完全受动的,而是 有一种有限度的自由选择和行动的能力。在人类学看来,个体虽然不 是不是完全机械受制于文化的机器,但也不是的独自自主的存在,而 是一个文化个体,并在社会情境中生存、行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 投下了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的影子”。g 本节前一部分曾讲过,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意义的首要特征 就是它不是个人的而是公共的和社会的,个体无法脱离社会文化来寻 求意义。具体来讲,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文化不是直接影响 个体的行为的,其是通过与个人相联系的个性形成过程而起中介作 用。③另外,对行为环境的理解也是由文化构成的,“人们需要学会按 照相沿成习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他们所在的环境。" ④因此,个人行动和体验的前提是社会文化范畴内的意义一符号体系的
。余念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义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9:89—96,238—239. “詹姆斯.皮考克.人类学透镜(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0-53. 9斯皮罗,M.E.文化与人性[M].北京:什会科学义献出版什,1999:9. 。招了叫.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衬=,2008:128.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义化视野一一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参与。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上面的说法多是探讨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结 构,是如何与社会文化结构紧密关联的。而心理学中同样普遍的、执 着于个体的情况是把个体操作为一个封闭的结构,探索这个结构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关联(如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种方式的合理 性在于可以得出普遍规律,但缺陷在于往往面对的是低级心理现象, 同时缺乏真实生活情境的内容而只有苍白的结构;实际上,当个体置 身于真实生活情境中时,个体是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与外界互动的。 3.4.2从实验室到社会情境
在一it,理学里,个体主义最普遍的表现是通过实验室定量研究,使 个体丧失了经验的直接性,从而将个体置于社会文化的真空之中。并 且,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两个关键图式是刺激一反应和控制一因果,每一 个方面都没有社会文化的位置。社会和文化不是个体的布景或摆设, 而是渗透并影响着人的觉知和行动。 中国人类学学者赵旭东教授是从心理学研究转向人类学研究的, 他曾经在人类学视野的比照下,批判过心理学这种类型的个体主义: 人类学虽然和心理学同属研究人自身的学问,“但人类学家眼中的人 并非是心理学实验室意义上的、被隔离开的‘一个个被试,而是融入在 社会网络中,浸润在一种或多种文化意义体系中,并且有着A我创造 出此种文化能力的生命有机体。”。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NA民大学出版社,2009;1.2.
39
硕+学位论文
实际上,将人置于实验室中所依托是“人是机器”的理念,在实 际操作中其主要内容是刺激一反应,而刺激.反应的关键又是“信息”, 对此,人类学家认为,意义与信息不同,如上所述,信息是事实性的 东西(在心理学中甚至会被转化成数字),而意义多指这种事实意味 着什么,事实性的东西也仅仅是人类意义生存的材料而非本质。
3.4.3社会事件分析中的心理学一人类学视角差异 下面还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立场及其不 足。2011年下半年发生了著名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女童小悦悦内先 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7分钟内有18位路人漠然避开,最后才被拾荒 阿婆陈贤妹尽力搭救。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质询社会 冷漠的道德大讨论。事后,对于路人的冷漠,分别有人从心理学视角 和人类学视角展开讨论。心理学视角的分析文章以《社会心理学视角 下的“小悦悦事件”》①为代表,由社会心理学博士所写的;人类学角 度的分析则体现在《小悦悦事件背后:佛山五金城生态的人类学观察》 ②一文中,文章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周如南的田野报告。 无需多言,心理学角度的分析采用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路人 效应、旁观者效应或责任分散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无需对社
会的道德状况过于悲观。而实际上,这些效应是非常苍白的——因为
。张陆.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小悦悦事件”
[EB/OL].http://news.univs.cn/201 1/1 1 1 2/897929.shtml,201 1—1 1—1 2/201 2—02—01.
…剧如南.小悦悦事件背后:佛山h金城生念的人类学观察
[EB/OL].http://news.163.corn/1 1/1024/14/7H4U909M00014JB6—3.html,201 1—10—24/2
012—02—01.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它们并没有去关注问题本身。 至于周如南博士的文章,则是一项兼顾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全面
分析。事件发生后,作者亲自进入事发地——佛山五金城来展开实地
的田野调查。周如南认为,“社会冷漠的表现背后有身深层的结构性 原因”,因此其关注的是“见死不救者背后有怎样的思维逻辑和文化 实践在支撑,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视为自然的和可接受的。”作者通过 考察佛山五金城的人群构成、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社会 心理和管理部门的作为等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五金城中 由于人员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乡村,由乡村到都市的生存切断了乡土社 会的人际关联,使得人们的交往过度收缩于家庭;生计上的压力和同 行竞争、社会保障的缺位也使得人们一门心思焦虑于生计,导致社区 内的人际联系异常薄弱。另外五金城的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并且缺 乏上级部门监管,也使得社区内秩序混乱。 对比之下,心理学对小悦悦事件的分析,充分说明了现实总是情 境性的,其中必然有多种力量参与其中,将个体仅仅理解为个体显然 不到位。同时这一事件也暴露了个体主义立场下的心理学,远离了真 实的个体的生活和行动;暴露了其在面对个体行为时的单一和贫乏, 也缺乏在厂。阔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此外,心理学的个体主义还体现于对心理失常的理解与干预之 中。不过这利,单纯个体的理解可能会使自己丧失社会批判的立场从而 被利用,对比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发言,即可说 明这一点。
硕+学位论文
心理学一贯将人视作单纯的客观自然物(机器、生物)和个体。 而人类学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文化性存在,社会指社会情境和人的关联 一互动,文化指人类行动背后的符号一意义体系。人类行动确有其生物 学原因,但由于这种原因难以确切说明且社会文化展示出了强大的塑 造力量,因此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对人的生物学解释。个体的真实生活 是在社会性情境之中,意义又是超越个体的社会性范畴,这样,社会 与文化(意义)一道,反驳了心理学将人定位为个体和机器、生物的 立场。此外,将人理解为自然物和个体不仅在学理一卜有不足,在伦理 上也有其危险性。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以上所述的心理学特指主流的科学心理学, 而整个心理学中还另有人本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心理学是 在心理学的学科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也时常接近主流心理学的人 性理解,比如马斯洛就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作为生物体所固有的潜 能,其自我实现理论也无法与当前资本主义社会、西方社会中的所强 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和成就意识形态脱离关系。当然,毋庸置疑的是, 比之主流心理学,人本心理学要更少的将人理解为机器和生物体。至 于精神分析心理学,通常认为弗洛伊德同时具备了个体的和生物学的 色彩,而实际上,拉康指出这是对弗洛伊德的误解,他认为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实质在于语言学(即意义)。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开 始旗帜鲜明的走向社会文化,同时也走到了学院派心理学(科学心理 学和人本心理学)的前面。
d7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4研究范式的转换——人文科学取向
自冯特以后,(主流)心理学开始全面的简单套用自然科学范式, 不顾人不同于动物和机器的独特本质和人类心理的社会文化属性, “使心理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愈发远离本真的生活世 界,成为与现实生活无涉的一一堆破碎、分裂的方法和程序的集合体。” D为走出困境,心理学需要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来与原有取向取 得平衡和互动。而人类学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研究,正是一种现成的 人文科学取向,值得心理学家认真考察其可取之处。
4.1对人重新理解之后的研究范式转换
如彭运石教授所揭示的,心理学的研究方式需要与人的独特本质 相适应,同时如何展开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研究,应以对人抱以何种 理解为逻辑前提。彭运石教授的这一思想应是思考心理学研究范式现 有不足和未来方向的根本出发点。 前文已述,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物和纯粹个体的社会文化 性存在,人的思想行动是在真实情境、人际关联互动和文化背景下中 对意义的追寻。不过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却是将人假定为纯粹的自然 物、生物体和个体。在此基础上对人进行研究时,研究的对象是个体 (或小白鼠)的低级心理过程或心理结构,研究的方法是实验室定量
。|土I营,杨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考察[J].成宁学院学报,2011(10):77-78
方法,而二者都是对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剥夺,即远离了人的独特本 质。 在自然科学抱负之下,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本质上是一种关于自然 物的研究范式,这种单一的自然科学模式无法与人的独特本质相适 应,也不能完整地塑造出人的形象。但人类学家的研究范式,则是在 人和自然物相区分的前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指出, 就目前的证据来看,人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因而“人类学越来越脱 离那种非社会、非人类的自然科学轨迹,而转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来 寻求解释。"①可以说,人类学是一|、J“名副其实的人的科学’’。。中 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
“人研究人自己,从科学史上说是人类学在十九世纪的创举,至二}1世纪初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人文世界的一项新发展和新突破。但建立这 一门科学可能比其他科学更为困难些,这不仅是因为人文世界领域广阔,而且是 因为人研究人,不同于人研究物。研究者必须要有一种新的观点和境界,就是研 究者不单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身外之物,而且还要能利用自己是人这一特点, 设身处地地去了解这个被研究的对象。”、:。
如费老所言,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关键是“人研究人,不同于人研 究物”,这种范式适应于并且展现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但更深刻的 还在于,这本质上是一种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本质同一的人文科学研 究范式:“不要把研究对象看成身外之物”。这种人文科学范式指导 下的人类学,产生出了列维.斯特劳斯、格尔茨和萨林斯等思想家级 别的学者,大量人类学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都有跨越学科边界的
④乇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利:,2002.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2.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328.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影响力。 总之,自然科学范式并不符合人的独特本质,还需要一种人文向 度的补充和互动。而人类学是一门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相近的重要人文 科学,又存在着诸多研究心理现象的分支领域,自然可以在研究范式 上给心理学一些启示。
4.2研究主题的社会文化拓展
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有结构的维度(如知一情一意、个体一生物), 有叙事的、时|、.-j的维度(体现于发展心理学),但缺乏∽隋境”(行 为、思想发生其中的宏观、微观语境),心理学对研究主题的选取与 理解,往往倾向于把情境性维度压缩至最低(当然,心理学的方法论 更是鼓励着这种倾向)。下面呈现一些例子以说明心理学家和人类学 是怎样理解相同的或相近的研究主题的:
(1)
“被试”:心理人类学家斯皮罗认为,心理学时常将低等动 物和西方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动物没有文化,不是研究人 类的合适样板,仅仅研究西方人也会导致西方中心主义的 弊端。㈦另外,心理学家中被试往往处在实验室的社会文化 真空之中,人类学与此相反;心理学中的被试仅仅被当做 科学工具,而人类学需要与他们建立关系、深入交往。
(2)行为:共同点是都认同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行为的载体 是个体。不过人类学家认为,行为的关键是意义,即对它
“斯皮罗,M.E.义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
45
硕十学位论文
们自身以外更多东西的蕴含,“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存在于一 个更大的意义系统(我们称之为文化)中,特定行为自身 没有任何意义,行为总是在特定背景下才有意义。”①可见, 人类学家是将行为视为象征符号,研究其形成与表达的意 义依据,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行为的,而不仅 仅指对一个刺激的简单回应。 (3)人格、自我:人类学中的人格、自我基本是全面的走向社 会情景,而不会假设一个固定不变的整全结构;身份人格、 分布式自我最能体现这一,r点。 (4)认知:人类学中的认知概念走向了情境认知和人际认知, 从而突破了心理学个体认知和实验室认知的局限。另外, 人类学家的认知不像心理学家那样仅仅偏重过程和结构, 而是同时看重其实际的认知内容。 (5)智力:人类学认为文化因素规定了个体在什么年龄该学些 什么,哪些能力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因此不同的文化环 境鼓励并导致了不同形式的能力的发展。②比如,无文字社 会重视记忆能力,书面、文字社会强看着辑能力,而今日 的影像社会对这两者都不够强调。另外,人类学还关注不 同阶级、区域等社会学变量下的智力差异,前文已述。 (6)记忆: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曾经批评过心理学家巴特利 的记忆研究,道格拉斯认为巴特利一味的倾向于个人心理
。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晴(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 …徐J、L,施建农.智力的人类学观和衬:会学观介绍[J].心理学动念,1996(04):12.16.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学的观念,而丢弃了原来记忆结构中的文化观,缺少一个 情景的、文化的维度。①当今非常热门的历史人类学还非常 关心个人史。 (7)感觉、情绪:与心理学将感觉定位为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不 同,人类学认为感觉有文化含义,其思路偏向文化研究(一 个新近的跨学科领域,不是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对情绪也 是关注其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功能和意义的生成、表达。 总之,人类学对心理学主要研究主题的理解有两个特点,一是真 实的生活情境,二是增添了人际、情景币Nj{-I会文化的内容。相比之一下, 心理学对自身主题的理解,则是与对人的生物和个体理解相匹配而过 分远离了重要的社会文化维度。在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思路会使心理 学过分偏向实验、控制、定量和追寻普遍性,最终使得研究结论与现 实脱节而变得破碎、无用。不过人类学的视角为心理学开辟了一个非 常广阔、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空间,值得心理学家去探索。
4.3方法论调整
一百余年来,主流心理学始终以自然科学自居并接受了自然科学 的实证方法论,心理学家认定实验室定量方法就是科学性的来源和保 证。不过这种方法本质上却简化、遮蔽、甚至侵犯了人及其心理行为 的社会文化本质,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变得分离、破碎、与现实无关。 在方法沦危机下,心理学急需人文向度的平衡。而“人类学自其发轫
一Mary Douglas.How Institutions Think[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1 987:25.
硕十学位论文
以来,即为人类知识增添了许多难以估衡的价值,但它单给知识界最 大的震撼却在于改变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 指人类学中经典的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民族志),下面具体考 察田野工作可以给心理学以什么方法论借鉴。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与心理学不同,在人类中,方法论通常不围 绕着资料的“搜集"而是着力于资料搜集之后的“解释”,即人类学 中的方法论多特指理论视角、理论流派,关注在这种视角下会看到些 什么资料,以及接下来如何在这种视角关照下诠释搜集到的资料。 总之,在人类学中,资料的搜集仅仅是研究的起点而绝非终点。 4.3.1从实验室研究到生态研究 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是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实验一共分为 四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是最具生态性的。其实,这个阶段的实 验是由梅奥所邀请的一位人类学家来设计的,这名人类学家是人类学 名宿拉夫德里.布朗的高徒。 心理学家通过操控实验来获取客观性。在试验中,实验者会在其
创造的情境中有预谋地操纵主题——可能是老鼠、鸽子或人。实验室
实验是一种强调实验者与主体想分离的方法,实验这一如此客观化方 法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其目的是进行简化,排除局外影响或变量。理 想的实验会控制所有变量,只保留想研究的那个。不过这种做法失去 了人类经验的直接性和丰富性。而田野工作不像实验那样是有预谋的
“大甲.M.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大学}H版社,2007:1—3
48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白人类学的启示
去操纵,并且其背景是自然的,即由当地人而不是人类学家精心策划 而成。 实际上,人们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学,而非心理学家的实验室中的 心理学进行彼此互动的,人们生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里,而不是 实验室里的社会文化真空中。以摄影为例打个比方,心理学家的研究 像在为被研究者拍摄证件照,而人类学家则像在拍摄纪录片。 4.3.2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里的两大方法论取向,而“定性 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学的Ⅲ野调查”1。人类学家哈维兰指出,把 人们和他们所做的事情简化为数字,或许会有…定的非人化的效果 (比之血肉之躯的人类所关切的事情,人们更容易忽略不带个人感情 色彩的数字所设计的事情),而且会阻碍我们探讨不太容易数字化的 重要问题。由于所有这些原因,与其他社会科学家相比,人类学家往 往不太强调数字资料……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这些 个人具有丰富多彩的、要求得到尊重的感情和抱负,因此,他们试图 避免使自己对上述事实视而不见的、冷冰冰的科学研究。 另外,人类学家还认为,只有通过文字描述才可以记录、分析人 类的真实生存。自格尔茨以后的民族志,常常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甚至有学者用小说和诗歌的题材来展示研究成果。“人类学研究成果 的表达,无论和自然科学,还是和具有较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的社会
‘Bryman,A.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M】.London:Psychology Press,
1988:13.
49
硕十学位论文
学、经济学相比,都更少地强调价值中立,它们几乎很少用复杂的数 学模型表达纯粹理性的推演。"①而且,在撰写报告时,即便使用数字, 也只是作为必要的论据来支持论点。可见,人类学研究基本上不倚重 数字作为形成观点、验证假设的主要路径。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一个综合性的质性研究的集合体,它包括了 文献法、参与观察法和访谈。其研究结论从理想状况下讲,包括了事 实和诠释、或者说数据与意义两部分。对于数据,数据或事实只是人 类学研究的起点,关键在于事实之后对事实之意义的诠释。人们习惯 于强调田野调查的程序和内容,而实际上这些具体的方法只是技术, 对人类学的意义并不十分重要,人类学以问题为中心,它“对理论的 强调,远远超过对方法的关注”一。 因此,人类学对质性方法的强调,关键点不在于搜集资料的技术 层面,而在于以关注的问题为中心,接下来如何解释资料。另外,在 专业训练中,人类学家注重民族志原著阅读和社会思潮的跟踪。而心 理学因为仅仅关心方法而不是问题,所以时常无需阅读,这也使得心 理学无法深入展开一个问题,这种学科文化下也难以造就出有广泛影 响力的学者。 不过,主流心理学家对定量方法仍然很信任,已然形成了一种信 仰。心理学学者鲁文.5可迪拉访谈了世界上48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足够先进了,至于定性
。7刘谦.刚野T作方法新境界:实证主义与人义精神的融合[J].广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0(02):19?22. @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方法的地位,主流的观点是,其永远也取代不了定量方法。。对此, 人类学家的可以提出的反驳是,人类学怀疑任何可以很容易得到的知 识的有效性。②田野工作类似于傅斯年先生所讲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文章”,是一种艰苦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在美国,人类学 的博士论文需要花上4到10年时间来完成。 4.3.3从还原论和个体主义到整体论
前文已述,人类学向来会在人和动物之间、文化和其生物学基础 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即使是高度普遍性的现象,也不会将其还原到生 物层面,而是尽量在社会文化范畴内加以讨论。 至于元素主义和个体主义立场。人类学是通过对整体论的强调来 反驳这一点的。人类学的整体论有多层次的含义,在方法论层面,“人 类学家试图通过广泛的文化环境来理解特殊的行为类型,因为他们深 信,要理解行为就必须了解它是怎样纳入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的范围 的;”酋同时还会考察社会的各部分,如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通 过对这些部分在功能上如何相互作用的分析来理解社会的整体文化 系统。 心理学家布鲁纳还指出,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论中新兴的交互语境 主义还没有进入心理学范畴。这种交互语境主义是人类学整体论在个 体行为解释方面的具体展现:“人类的一z-J-刖、个z日.匕匕由内而外的得到充分、 :鲁文.阿迪拉.心理学的未来[M].北京:商务E¨传馆,2008:203.
“詹姆斯.皮科克.人类学透镜(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
。A.C.彼得罗娃.现代美国民族心理学的基本流派——心理人类学与跨文化研究[J].世界民
族.1991(01):30.35.
颂+学位论文
合理的解释——即不能只参照心灵内部的意向、性格、学习能力、动
机或其他。行为需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解释,我们应将其视为文化世 界的一部分来考虑。人们建构的现实是社会的现实,可以拿来跟别人 探讨,与别人分享。我们居住的所谓社会既不是在头脑中,也不是以 某种实证主义原生形式存在于意识之外,心灵和自我都是社会范畴的 一部分”。㈨ 人类学家认为,需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脉络与背景中去考察人类的 心理和行为,即尽可能的全面考虑,广泛关联。研究个体的行为,不 仅要涉及其所处社会的整体文化,还要关系个体所处的社会加诸他们 的特定文化要求,毕竟个体自身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4.3.4对被研究者的尊重意识
现代人类学意识到“An9科学”必须怀有对被研究人的基本善意, 要同时尊重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②研究者对被研 究者的尊重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双方的人格平等;二是研究中要体现 出对话精神而非独白。 对于人格平等。在心理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不平等 的,被研究者仅仅被当做是用以得出研究结论的工具而非目的。研究 者对待被研究者的某些做法也时常不民主,甚至不人道。人类学家费 特曼在大学时代曾经作为被试参加了米尔格莱姆的权威一服从实验, 他就被欺骗在试验中作为“老师”,还被告知足一项记忆研究。费特
。杰罗姆.伽鲁纳.有意义的行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04. ⑦十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什,2002:188.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曼当时因为实验的不人道而退fIJ了比赛。费特曼后来反思到:人类学 家没有必要把研究发现隐藏起来,更没有必要设计出欺骗性的程序。 因为人类学家在研究中高度依赖于被研究者的配合和坦诚,而“精心 营造的欺骗性战术仅仅对简短的交往有用,对于他们在长期的田野作 业中要求的那种关系是毫无作用的。另外,“民族志学者对人们在自 然情境下是怎么思考和表现的很感兴趣。而欺骗暗中破坏了参与者的 信任,而信任对任何一项民族志研究成果都极其重要”m 此外,对于在研究中强调被研究者观点的对话精神,心理学也是 极少做到,对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被试也没有质疑的权力。这与 心理学对客观方法的追求分不开,因为这样会污染实验的纯度,同时 将结论反馈给被试,也无此必要。而现代人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强 调“本地人的观点”和“文化相对论”。“民族志学者必须从他在当地 人流动的生活中他自己的经验里提炼出他的民族志,而不是无动于衷 的站在一旁,以~‘种相互隔离的方式去观察和记录。一个人甚至可能 会说,民族志学者是和当地人共同工作来建构我们所说的民族志的数 据和解释"。≥ 这种对话精神的前提是,“田野工作者们所接触的个体不仅仅是 统计表上的单位而已,他们也是真实的人,对于研究者的反应,也会 像我们社会中的人一样多种多样。”j人类学中避免对话的手段有:亲 身体验式的参与观察、强调被研究者观点的主位策略、以及后现代民
“大卫.M.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大学出版什,2007:110.113. 。詹姆斯.皮科克.人类学透镜(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2. 。拉夫尔.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棒林【M]: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
硕+学侮论文
族志。比如后现代民族志中的合作民族志,即是由人类学家和被调查 者共同完成的。再以摄影做比喻,心理学的研究像是摄影师给别人拍 摄,而人类学的影像则同时包括摄影师与被拍摄者。 总之,在心理学的现有模式下,被研究者只是刺激一反应程序中 的一环,其独立人格是被隐去的。这不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人道上,都 是不合理的,因而值得借鉴人类学的精神和做法。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一来白人类学的启示
5人类学中的心理研究
心理学并非研究人类心理的唯一合法领域,人类学中也存在着对 诸多心理主题的探讨。人类学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与研究,呈现出了与 主流心理学不同的视角。 人类学早期在涂尔干社会事实概念的影响下,对心理层次的问题 虽处处涉及,但一直没有主题化的探讨,直至弗洛伊德对人类学领域 的涉入和博厄斯的倡导,才在美国兴起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热潮。此 后,人类学家在感觉、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学的经典主题上进行 了大量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文化与心理的研究甚至成为人类学 21世纪的热门领域之一。①
5.1心理人类学(文化与人格研究)
在人类学研究心理现象的诸领域中,心理人类学是最成气候的。 上世纪20年代以后,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米德等人相继涉足心理 学领域并吸收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与主流心理学无关),开创了人 类学中文化与人格研究的传统,并形成了著名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心 理学派),这一学派甚至一度成为美国人类学的主流,博厄斯、萨丕 尔、米德、本尼迪克特以及后来的许娘光等文化与人格研究或心理人 类的学者也曾先后担任美国人类学会的主席。当代思想家丹尼尔.贝
。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舰照、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E¨书馆,2010:22.24.
硕卜学位论文
尔甚至认为,在二战以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美国人格领域和人类学 领域“几乎都完全被”文化与人格学派强有力的支配着,甚至一定程 度上社会学也是这样。① 经典的心理人类学以文化与人格研究为核心内容。台湾人类学家 李亦园教授对这种经典心理人类学的界定得到了普遍赞同:“心理人 类学研究社会系统中文化传统的传递、持续与变迁的心理过程与状 况。”②具体来讲,这种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濡化、 社会化;2文化与人格的关系;3变态人格形成与理解中的文化心理 因素;4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与人格变迁。此外,还有综合性 的国民性或“基本人际状态”研究,指对某一大规模文明社会整体人 格的研究。 从文化与人格研究在人类学th部的理论旨趣来讲,探讨人格是为 了说明文化、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因为组成社会的实体是具体的个人, 个人之所以是个人不是因为身体、物质的动物世界的存在,而在于精 神、心理或人格,而人格是个体的整全代表。“‘文化与人格’论者起 初的核心旨趣是证明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在人格形成中的影响及其 重要性。今天,这一目的已经实现了。人类学家的下一项工作,在于 验证文化或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转、维系与每个社会成员如何将体系内 化这两者的关系”。@ 在具体的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上,心理人类学家由早期单向度的文
。J、J尼尔.贝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119卡k会科学[M].北京:中国利:会科学出版社,1982:43. 。李富强.心理人类学发J、L[3;I.广两民族研究,1996(3):97—103. 。殷莉.从“文化与人格’’到心理人类学的演进[J].两安义理学院学7-14(社会科学 版),2010(3):30—32.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一米自人类学的启示
化决定人格论转向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沦。到了心理人类学的开创 者、曾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的华裔人类学家许娘光这里,在对文化与 人格关系的认识上开始反思之前文化与人格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影 响下的个人中心立场和童年决定论,转而强调人格的差异性和动态 性,重视人格与文化、社会关系的终生互动。① 60年代之前心理人类学的研究并不是由单一的范式所支配的。 总的来说,当时人类学者所考虑的变项有:人格、文化、社会、生态 四类。20—30年代关人格的文化决定性;30—40(以卡丁纳为代表)注 重人格、文化、社会三个变项的关系;50—60年代注重四类,但是以 生态为决定因素。善7 不过当前心理人类学的重心是文化与自我,相比整体的、封闭的、 脱离情境的人格,自我更为动态,更与具体的社会情境相关联。人类 学家认为自我是一种“分布式的自我",即不是把自我局限于当前自 我意识的稳固性上,而是将其箕于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这时候, 自我不是锁定在头脑中的孤立的意识核,而是分布在人际之间。比如, 人类学家萨尔瓦多认为,“自我并非来自于独立于社会范畴的内在要 素,而是来自于充满意义、形象和社会关系中的体验。…≥的确如此, 人们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会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和周围人群的不同而 发生明显改变。
…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蹦!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一以《菊与/J》与《家元》为例[J].
日本学刊,2010(05):101—114. 9}铭铭.想象的异邦[M].Lil:J;:上海人民.LL』[版L社,1998:162.178.
。Richard A.S,A.L.Robert.Culture Theory:Essays
017
Mind,Selfand Emo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37.139.
硕十学位沦文
人类学家对人格的研究秉持了人类学一贯的宽阔视野和跨文化 比较观点。如米德对萨摩亚人青春期的研究,即全面关注了心理诸层 面,其不仅研究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也在其视野之内;她对心理层面的关注,也是在社会结构、生计模式、 养育方式,甚至舞蹈艺术等社会文化背景下展开的。米德研究的跨文
化比较观点也可在其名著的副标题中一目了然——《萨摩亚人的成年 ——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即认识他者的同
时也在比较并反观自身。
5.2认知人类学
认知人类学研究心智、语言和文化诸因素的关系,主要在结构语 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认知人类学的终极问题是,人 是认识怎样认识和思考他们的世界的。在人类学内部的文化理论上, 与传统人类学相反,认知人类学认为文化不是物质现象而是有关物质 现象的认知组织。它主要关注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在日 常生活中的组织和应用(如分类、推理)。①具体来讲,如何从人类的 各种心智过程去掌握文化的性质,以及文化又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 (如辨识、记忆及推理等),是认知人类学者最关切的主题。 认知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主题历经变化,大体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1)模拟阶段,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这一阶段以民族 模式的语义学研究为基本特征,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都依赖于结构语
。纳Lj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8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臼人类学的启示
言学。主要通过收集自田野的资料进行语言学式的成分分析,关注土 著民族的概念分类体系(如著名的颜色认知、亲属称谓)以及它们在 系统中的意义编码。对汉奴劳语的颜色认知与颜色词关系的研究,代 表了这-H,I期的研究方式。不过这一阶段的理论硬伤是将民族语义学 等同于认知,用语义结构替代认知过程;而实际上,用语言概念表述 的认知只占人类整个认知的一小部分,语言概念范畴和分类体系也不 是认知(意识活动过程)本身,而只是它的后果和载体。(2)独立阶 段,从80年代末开始至今。该阶段的特点是,逐渐摆脱对语言学的 单方面依赖关系,直接从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引入理论和方法,研 究课题呈现多元化倾向。对此,Colby作了具体的叙述:“认知人类 学家通过认知科学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从计算机科学学会了知识 系统、文本理解系统以及平行分布程序,从认知心理学学会了文本分 析和叙述结构,从哲学学会了符号逻辑,从统计学学会了多维空间换 算和聚类技术。”辽、 当前的认知人类学百家争鸣,难于简单归纳出核心旨趣,认知人 类学的研究较多地指向知识结构,有关知识结构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 范围,它试图把知识、信仰和各种分类系统及术语系统联系起来。这 方面研究包括舆论理论(consensus theory)、智力剧本(Mental
Script s)、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联结理论(connect i on theory)
等。认知人类学的其它研究课题还包括决策模型(dec i si 013 model s)、 话语语义学(di SCOUFSe
semant
i cs)、宗教符号学(re]i gi
ous
。二卜脯慧,张君.从语言到心智:认知人类学的理论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
讯.2008。176(4):94.98.
硕十学位论文
symbolism)、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隐喻理论(metaphor theory)等。① 认知人类学的认知概念在范围上大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因 为其突破了心理学个体认知和实验室认知的局限,走向了情境认知和 人际认知,认知人类学企图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审视人在真实 的日常世界里、而非在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脱离情景的认知,比如认 知人类学家曾研究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习、运用及发展他们 的知识、机能、认知功能;美国老百姓在购物、减肥、参加数学测验 时运用算数技能的方式;人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运用记忆的研究等。g此 外,人类学中的认知还往往将行为规范一并纳入认知概念之中,以智 力剧本为例,智力剧本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剧本”可以理解为在特 定情景中的某一场演出的若干情节的集合。例如病人在医院的行为, 或者顾客在饭店的行为等。在各个个体变异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可 预测的交流。现有剧本并不指导每一个日常行为,严格地说,它们只 是说明,在特定社会情景中,哪些行为是可以预期的或者可以接受的。
5.3感觉人类学和情绪人类学
人类学家令感觉和情绪走入社会与文化,将二者置于真实的生活 情景中去考察其意义和价值、功能和表达。 “感觉的文化人类学”的说法是历史学家洛伊在为阿兰.科尔宾
。黄锦章.语言研究和认知人类学——世纪之交的认知科学(一)[J].上海财经大学学
报,2002(04):52—58. @招、了叫.人类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奉r,2007:167.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的《香与臭:气味与法国的社会想象》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发明的。不 过直到80年代末,感觉人类学才壮大成为一个明明白白的研究领
域。姐’
感官/感官人类学的根本前提是,“感觉既是身体行为,也是文化 行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不仅是理解物理现象的手段, 也是传递文化价值观的渠道。’’善感觉在某一具体文化中的价值意义为 感觉人类学家所关注:不同的感觉本身可以和不同的联想相结合,在 价值的坐次上,有些感觉高于另一些感觉。比如,康斯坦丝.克拉森 认为,视觉在当代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感官独裁者",这一方面 是由于西方传统将视觉关联到理性的偏见,另一方面因为工业化国家 由于视觉媒介高度发达而过度助长了对视觉的重视。感觉人类学家的 任务是找出感觉意义的彼此差别和相互联系,以及(感觉行为)在某 一文化中是如何实行的。此外,人类学家还注重对当代社会视觉的研 究,其J_。泛地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 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3
隋绪密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情绪是了解人类文化 的重要通道。总体而言,除二战前后的英国人类学界偏重政治制度和 社会结构研究外,人类学家对情绪的关注贯穿于整个学科的发展历
?康斯坦丝.克拉森.感觉人类学的基础[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03):115.126.
。Herzfeld,M.Anthropology."Theoreticalpractice in culture andsociety[M].Hoboken:
Wiley—Blackwell,2001:257. 3邓启耀.视觉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广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1):2—8.
硕1j学位论文
程,并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情绪人类学这一分支领域。①此后一 系列的情绪人类学研究主要将情绪在文化情境F的意义与表达作为 关注焦点,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资料,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人类学家对情 绪的研究和理论见解。 各学科对于情绪本质的理解呈现出对立的立场:一种立场站在了 心理学角度,认为情绪主要属于一种生理机制,因而具有自然的、跨 文化普遍的特点;另一种立场则抱持文化相对主义理念,认为(生活 隋境中的)情绪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中情绪的意义生成与表达有 所不同,对人类情绪的赋意过程与意义诠释只能在其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才能得到解读。在人类学领域,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一度占 据了主流。但上世纪90年代后,“情绪人类学家做出了调和这种二元 对立的努力,即认同人类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情绪,但不同的文化 却通过涵化、强化等手段使某部分情绪得到彰显。”② 关于情绪的功能,人类学家认为情绪并非完全属于非理性层面, 并非是对各类刺激的被动反应,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表达有目的性和策 略性。“情绪能唤起个体的社会角色,帮助个体建立社会身份的意识, 是能够将个体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伦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文 化要素。"③
。马威.情绪人类学发展百年综述[J].世界民族.2010(6):60.66.
@Kay Milton,Maruska
Svasek.Mixed Emotions[M].New
York:Berg Publishers,2005.
④马威.情绪人类学视野下的十家族‘‘哭嫁’’习俗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义社会科学 版),2010(1):60.64.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5.4小结
以上粗略呈现了人类学家对诸多心理主题的研究,但除却心理, 人类学家同样也在研究人类的行为,对于行为,本文上一部分已述。 人类学对诸多心理主题的探讨呈现出了与心理学不同的视角,主 要特点如下:首先,文化(比较)的观点,这是人类学最简单、最基 本的立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即是在不同文化条件下,所塑造出 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或者心理与行为差异的文化解释。早期文化与 人格研究的成果最能说明这种文化比较的观点。但仅仅从跨文化比较 的视野去理解人类学家的心理研究太失之简单,人类学家如何在人文 视野下理解和研究这些心理主题才更值得关注。 其次,在对感觉、情绪、认知、人格等心理主题概念的理解上, 与心理学中的个体和生物立场不同,人类学使这些概念与社会和文化 结合,或直接联系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对于感觉和情绪,心理学 多将二者定位于生理层面,而人类学研究的则将感觉和情绪社会化, 研究二者在具体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义与表达;另外,心理学还倾向 于研究脱离真实情景的认知、人格的过程或结构,而不关注其具体内 容。 再次,整体沦立场和跨学科视野,整体论指在宽广的社会文化脉 络中研究具体的主题。由于旁涉很广,所以人类学家往往需要一种跨 学科的视野和能力:认知人类学不断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中汲取理论资 源;感觉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传媒研究;情绪人类学的直接来源 是社会学家埃里皿斯对文明与情绪关联的研究;文化与人格研究早期
^1
硕七学位论文
以精神分析为理论基础,至许煨光对中美日印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研 究,更是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无所不包。 不过人类学家对主流心理学的态度大体上不正面,即使在心理人 类学这一人类学一心理学主题结合最密切的领域,主流心理学也往往 受到排斥,有人类学学者认为,“学院派心理学对文化与性格的研究 并无多大影响,远不如精神病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影响。”①一般来 讲,“在人类学内外如此强调跨学科性的学术氛围下,美国文化人类 学家仍然排斥心理学的解释,虽然心理学也对文化也有长远的兴趣。" ②因为人类学家往往不认同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式的实验室实验法,他 们认为控制、理想条件下的心理学在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时没有地位。 @因此,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心理人类学的来源之 ,甚至说是心理
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科学领域,这只是个一厢情愿的判断。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人类学家通常采用主位的质性研究方式,, 田野调查仍是其核心方法,但问卷、投射测验、实验等心理学方法在 研究中也有少量运用。④此外,任何人类学研究都秉持了整体论立场, 总之,主位策略、质性研究、生态语境下的实地观察和整体论视野是 人类学家心理研究的方法论主张。
“招了明,陈川.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朴,2008:127.
…Edwards,C.P.The whitings’concepts of culture and how they have fared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J].Journal 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0,41(4):485—498.
9
Quinn,N.N.Introduction
Anthropology’S Key
to
Special Issue
on
The Missing Psychology in Cultural
Words[J].Anthropological Theory,2006,6(3):267—279. 。韩忠太.论心理人类学的矽f究方法[J].£0柯民族大学学报(哲学,}{j会科学
版1.2009(03):25—30.
走向心理学的{叶=会文化视野——米臼人类学的启示
结语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心理学十分相近的重要 人文科学,本研究力图展示在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中人是怎样被理解、 怎样被研究的,当与心理学视角作对比时,人类学视野中的确有许多 方面值得心理学家吸收借鉴。可以说,与人类学的相遇是促进心理学 自思、A省和自新的良机:社会文化是心理学反思现状不足、通向未 来可能性的关键维度,走向社会文化也不仅有学理上的必要性,还有 一定的伦理考量。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文中所介绍的人类学的视野并 非是要置换当前的心理学,而是提供了另一种同样合理的方向。 在研究行将结束之际,仍有一些重要的话题需要提及: (1)如果不谈论具体的研究取向一理论流派,人类学对人的理解 和研究大体上缺乏历史的维度,这是难以对心理学有所启示的部分。 (2)本研究虽是借助外部视野来考察心理学的不足与出路,但 文中的立场、结论在心理学之内也并不完全新鲜,可以说是呼应了精 神分析、人本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和布鲁纳、格根、 科克等方面的观点。 (3)当代(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人文学术的要义是意义中 心,视野多元,对语言、对符号、对意义的高度敏感性,同时着力揭 示知识背后的权力操纵与主动迎向社会批判。当今人文学术的基础 “学科”是语言学一符号学和文学,前沿领域是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气
硕+学位论文
和话语分析。可见,整个当代人文学术的关键词一关键思想是语言一意 义一符号(建构)、文化一社会、跨学科、批判。人类学相比这些前沿领 域,在学理高度上仍有一定差距,但上学术精神在人类学中已多少有 所体现。这些重要的学术精也非常必要进入心理学中,只是本文从人 类学入手会相对稳健。 (4)当代人文学术的主流精神是看中知识的社会建构(以权力一 利益为主)与担心知识的实践后效(人性解放或是对人性的暴力)。 实际上,人的学问中最重要的不是理论一应用或学术一人生,而是话语一 权力、知识一伦理、知识确翠放;此时需要小心的是知识现实的或潜在 的伦理危险性,同时以(主动)批判社会为己任(多数并非直接参与 社会,而是在书斋中通过学术理性来揭示知识与社会文化中现实或潜 在的不公不义、对人性不尊重甚至暴力之处)。但心理学家通常没有 这种敏感性,不仅缺乏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正义承诺,还时常为现状 做出有意无意的辩护。在这方面人类学做的很好,但可提供的直接启 示并不丰富,而福柯、雅斯贝尔斯和法兰克福学派因与精神分析、与 心理学渊源很深,未来从这几家入手会相对容易。 (5)跨学科视野的必要性。学科不等于学术,因为学科中掺杂 了太多非学术的因素:福柯、布迪厄、库恩和知识社会学等思想皆认 为,学科是一一个职业一权力一利益系统和协商系统,权力的逐利本性和 科学共同体对现有范式的顽固“信仰”会遮蔽掉对真理的承诺;并且 在人文科学中,专家并刁<是好事:其一,真正的学问多数是跨学科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心理学内部就同时是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一一来[=1人类学的启示 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外部则关涉了哲学、宗教学、 文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其二,固守学科一专业的知识分子有伦 理上的危险性,如萨义德所言,专业化的知识分子会“无可避免地流 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① (6)学术界是一个精英系统,处于这一系统顶端的学者需要有 超群出众的观点,需要有名震士林的学术大家。以这一标准来看,学 院心理学实在有待反省。而人类学在这方面可圈司‘点,这一学科中有 哲学家级别的学者(即因为极度重要而受到来自周边领域的广泛批评 和引用),最知的名:学者也极少写作高度体系化的教科书。实际上, 以此看来,精神分析的学界地位非常之高,但在学院心理学中却并不 彰显,主流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有必要反思他们对精神分析的偏见。 (7)对自身的认识不仅仅是能力问题,安娜.弗洛伊德就展示了 个体的十几种自我防御机制。对心理学科学共同体而言,这些认识论
』:的障碍同样存在着,但是可取的~条路径是求诸外部学科——自我
的形象在他者目光的审视F才会更清晰,因为从学科内部着手最难避 免的情况就是,研究者与研究者本人所反对的东西是同质的。
‘萨义德.知谚{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69.
67
_
1?
{
.d
∞
参考文献
[1][铭铭.人类学足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2. [2]卢克.抟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第一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f“版社,2008. [3]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山版社,2006. [4]罗伯特.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招子明.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詹姆斯.皮科克.人类学透镜(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 [9]大卫.M.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石111(修订版)[M].北京:华
夏山版社,2005. [11]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 山版社.2009. [12]Herzfeld,M.Anthropology.‘Theoretical Hoboken:Wiley—Blackwell,200 1. [13]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4]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
[15]卡尔迪纳,普里勃.他们研究了人一一十大文化人类学家[M].北京:二三联书
店,1988. [16]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7]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一k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北京:二i联.}s店,2000. [20]马歇尔.萨林斯.人性的西方幻想【A].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C].北京: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1]Marshall
Sahlins.The Use and Abuse
D厂Biology[M].Chicago:Chicago
and Kegan Paul
Unicersity Press.1 976.
[22]Mary Douglas.How
Press,1 987.
Institutions
Think【M].London:Routledge
[23]Brown,R&Daryll,F.Africa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50.
System
o/Kinship
and
Marriage[M].
69
[24]费孝通.学术fI述与反思[M].北京:二-?:联f洲i’1997.
[25]张光卣.考r彳人类学笔记[M].台北:台:f}=j戊经f…扳社,1995. [26]伞亦园.拿亦吲门选集[M].kiB:』:海教育‘…版社.2002. [27]j: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L海人}屯f|l版礼,1998.
[28]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川匕京:tf-㈧人[七大。学¨I版社,2009.
[29]斯皮罗,M.E.文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岂T-’文献Ⅲ版礼,1999.
[30]克手市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f5馆,2004.
[31]玛格丽特.米德.兰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 社,1988. [32]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两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 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3]Mead,M.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M].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 970.
[34]拉夫尔.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Bock,R K.Rethinking psychological
study anthropolog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H Freeman Times Books,1 988. Theory:Essays
on
ofhuman action[M].New York:W
Richard A.S,A.L.
[36]
Robert.Culture
Mind,Self
and
Emo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4.
[37]张继焦.国际都市人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牛院学 报,2004(04):89—89. [38]杨胜荣.现代牛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视域中的人性观念论析[J].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0—66.
[39]周泓.人类学本体论:从文化、社会到人性、丰观——丰体观照——人类
学本体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6(01):29—43. [40]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02):25—34. [41]Bryman,A.Quantity
Press,l 988. and quality in。rocial
research[M].London:Psychology
[42]刘谦.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实证丰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广凸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9—22. [43]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 学,2011(04):11—18.
[44]李银兵.理解与尊重一一民族志的人性化进程分析[J].新疆社会科
学,2008(03):63—66.
[45]佘正荣.通向“整体的人”之路一一现代人学方法论探索[J].贵州社会科
学,1993(02):48—53.
[46]马赫.文化和美国人类学中的人性[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2(10):33—34. [47]冯跃.人性与人格的人类学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9(01):23—27.
[48]彭运彳I.,林崇德,乍文M.【JLl乃心岬。、引10力法论危机及_==|e超越[J].华东师范大
’、羊学报(教育丰:}学版),2006(02):49—58.
[49]心理学的I祠境与心理7、≯家的…路一一沦阳格蒙?科克及典心州学道路的典
范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0(01):34—39.
[50]Sampson,E.E.Scientific
paradigms and social
values:Wanted—a
scientific
revolution[J/.。Journal o/per.sonalily
andsocial PO,|chology,l 978(36):l 002—1 340.
[51]田营,杨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考察[J].成宁学院学报,2011(10):77—78. [52]许波.现代心理学的人文缺失[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295—296. [53]鲁文.阿迪拉.心理学的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4]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55]杰罗姆.布鲁纳.有意义的行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56]Greenwood,J.D.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cial
in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UK:Cambridge [57]Joachim Israel.The
Press.1972. Context
University Press,2004.
o/’Social Psychology/M/.London:Academic
[58]叶浩生.有关西方心理学中牛物学化思潮的质疑与思考[J/.心理科 学,1006,29(3):520—525. [59]沈德灿,沈政.心理学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0]胡万年.从个体丰义到文化丰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J].心理
学探新,2006(2):18—21.
[61]Fish,J.M.What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 02(3):552—563.
Anthropology
a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American
Physics
Belief
in“Race”
[J/.
anthropologist,
[62]Edwards,C.R The Whitings’concepts of culture and how they have fared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J/.。l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 1 0.4 1
f4):485—498.
to
[63]Quinn,N.N.Introduct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S Key
Special Issue
on
The Missing
Psychology in
Words[J/.Antht’opological Theory,2006,6(3):267—279.
[64]韩忠太,张秀芬.学科互动: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J].云南社会科
学,2002(3):60—65.
[65]周晓虹.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J].社会学研 究,1987(5):61—71. [66]石文典.现代心理人类学的历程t!及共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肩示[J].宁夏社会 科学,1993(04):32—38.
[67]Stevenson,A.Cultural
Issues in
P.sychology[M/.East
Sussex:Routledge,2009.
[68]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J].国外社会科
7l
学,2004(1):2—7.
[69]杨丽萍.从跨文化心理。、二剑爻化建构1i义心’1p。、羊一心,1弘学中文化意识的衍
变[J].心理科学进腱,2003(2):220—226. [70]周宁.本七心州学与心邢。、羊的本L化M题[J].曲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版),2001(04):46—49.
[71]
张陆.社会心删’、≯视伯
卜的“小悦悦事件”
[EB/OL].http://news.univs.cn/2011/1112/897929.shtml,2011—11—12/2012—
02—01.
[72]周如南.小悦悦事件背后:佛山,i金城牛态的人类学观察
[EB/OL].http://news.163.corn/11/1024/14/7H4U909M00014JB6—3.html,20
1 1—1 0—24/201 2—02—01.
[73]A.C.彼得罗娃.现代美国民族心理学的基本流派——心理人类学与跨文化研
究[J].世界民族.1991(01):30—35. [74]李富强.心理人类学发凡[J].广西民族研究,1996(3):97—103. [75]蒋京川.文化与人格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向[J].国外社会科 学,2005(5):15—20. [76]殷莉.从“文化与人格”到心邢人类学的演进[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3):30.32. [77]韩忠太.论心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03):25—30.
[78]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一以《菊与刀》与
《家冗》为例[J].日本学刊,2010(05):101—114. [79]Blount,B.G
Publishers.20 11.
A Companion to
Cognitive
Anthropology[M].Oxford:Blackwell
[80]常永才,张亚萍.试述文化与认知研究的理论范式[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9(03):99.104. [81]工丽慧,张列‘.从语言到心智:认知人类学的理论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 讯.2008.176(4):94—98.
[82]黄锦章.语言研究和认知人类学——世纪之交的认知科学(一)[J].上海财经
大学学报,2002(04):52—58. [83]徐凡,施建农.智力的人类学观和社会学观介绍[J].心理学动 态,1996(04):12—16. [84]斯蒂芬.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M].北京:三联书 店,2009. [85]康斯坦丝.克拉森.感觉人类学的基础[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 版),1998(03):1 15—126. [86]邓启耀.视觉人类学的理论视野.J—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8(1):2—8.
[87]豢沾.部巾。感知:1if|j fH人炎。、■rJ|:究I’f,j相i说角[J].深圳人学,、;'一-sft4(人文礼会科
学版),2011(1):80—85.
[88]Kay’Milton.Maruska
2005.
Svasek.。Uixed
Emotions[M].New
Yol?k:Berg Publisllel.s.
[89]马威.情绪人类学发J鹾百年综述[J].1|c界民族.2010(6):60.66. [90]JI威.情绪人类学视野卜‘的i二家族“哭嫁”习俗研究[J].cf一南【屯族入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60.64.
[91]杨涧华,顾久丰编.大学牛文化素质教育读本[M].贵|5日: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0. [92]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 [9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 [94]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5]丹尼尔.贝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2. [96]曲庆彪.社会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山版社,2004. [97]欧Fl_I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J].江海学下0,2001(04):90—97.
》
,
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田营,杨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考察[J].成宁学院学 报,2011(10):77—78. 2.田营,彭运石.心理学史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视野[C].中国心理学会 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集,2011:414. 3.杨孝,田营,康敏昌.大学生社会孤独感与容纳他人的关系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 2(5):74.
V’一m,:一
后记
又是儿年的好时光,再次一晃而过。 承教于彭运石教授三年,深受教益。老师的每一次讲话,都可谓 是字字如金。老师传授给我的不单是知识,还有一种治学态度,从反 面来讲,我意识到了自己“思而不学”的痼疾;在毕业论文的构思与 写作中,也让老师操尽了心,在此深表歉疚与感激。教科院其他老师 的学识与风采也让我得以成长,感谢他们的付出。 谢谢本科时候的老师刘兆永先生,谢谢刘老师教给我的一切。今 年元旦与刘老师通电话时,刘老师告诉我,他把我当作自己的弟 子……惭愧,惭愧,还不好意思把这告诉张胜洪师兄。 在长沙三年,结识了一帮好朋友,今后就天各一方了。童队、张 导、孝哥、球、欧阳娟……保重。 与湖南有情,祗回徘徊,不忍离去。
’!‘i、’t’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习蕾
2,o
1≥年6月7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可。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悃誊
日期:加『上年舌月7日
日期:功胁年莎
月g
日
锄鲐_伽
一:照、?
一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田营 湖南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词: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来自人类学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