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我欺骗:为了调节个体心理状态

发布时间:2018-06-16 10:21

  本文选题:自我欺骗 + 研究方法 ; 参考:《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08期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methods, causes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self-deception, as well as new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is field.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based on the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deception, and most psychologists study self-deception based on the third 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lf-deception questionnaire with strong applicability is the self-deception promotion scale (SDE), and the classical experimental paradigm with strong maneuverability is the point tracking task. In any stage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regulating mental state is the direct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 self-deception. Changing the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state or fuzzy perception of things may prevent the individual from self-deception.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explore and study self-de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to regulat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tate. We should be able to use point tracking tasks and combine ERPs or fMRI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specific stage of self-deception.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neural mechanis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研究基金会联合资助的中德合作项目(跨模态学习,NSFC 61621136008/DFG TRR-16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883,31470993,61375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6108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YBA264)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50XL00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15B152)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14BQ31)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MH2014K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190001)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JJ2097,2015JJ2101)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杰;;心理状态研究现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启康;;关于心理状态的几个问题(下)[J];心理学探新;1985年03期

3 王启康;;关于心理状态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探新;1985年02期

4 方海韵;论心理状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5 单志艳;论心理状态[J];前沿;1997年10期

6 张鲁;;不同心理状态下平衡、屏气能力的变化[J];上饶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7 崔美玉;浅谈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年07期

8 柯培彬,彭良莉,沈雅菲;地方高校大学生心态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9 ;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87年04期

10 李黎;教学方式与内容对学生心理状态影响的调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长英;孙娜;桑标;;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干预:心理状态术语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马妙成;;老年人心理状态对幸福感影响的调查与浅析[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2年第4期(总第92期)[C];2012年

3 杨耀华;;养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康复对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峰;心理也需“扶正祛邪”[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朱晓山(南山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骤[N];深圳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长英;心理状态术语对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杰;上海市女性妊娠期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6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26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