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特征及其测量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特征及其测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常常听到不要相信陌生人这样的话,另一方面,也会听到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这样的教导。个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是如何整合这些观念,然后形成自己对陌生人的态度。尤其是个体成长到高中这样的重要阶段,告别了童年的幼稚,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高中生群体的陌生人信任引起了新的关注。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高中生群体的陌生人信任。通过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和编制问卷的研究方法,围绕高中生陌生人信任展开具体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质性研究;第二部分是量化研究,基于文献和质性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高中生群体的陌生人信任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高中生陌生人信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中生陌生人信任包括10个维度: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传媒影响、真诚态度、刻板印象、事件性质、风险认知、欺骗成本、寻找共性、相互作用。(2)陌生人信任主要包括三种特征:稳定性特征、情境性特征、活力性特征。稳定性特征表示陌生人信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情境性特征表示陌生人信任具有情境特征,受到特定情境信息的影响,活力性特征主要表示了个体与陌生人之间的双方互动和彼此影响。(3)高中生陌生人信任问卷包含动态因素与静态因素,静态因素为人口学变量因素,动态因素包含欺骗成本、人性认识、事件性质、刻板印象和传媒影响。(4)高中生陌生人信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49~0.784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0.745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9;分半信度0.801。(5)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状况:高中生陌生人信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在陌生人信任上的总分低于女生;在其他的一般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 陌生人信任 结构 差异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2
- 2 文献综述12-24
- 2.1 信任的内涵及相关研究12-18
- 2.1.1 信任的内涵12-13
- 2.1.2 信任的相关研究13-16
- 2.1.3 信任特征的相关研究16-18
- 2.2 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18-21
- 2.2.1 人际信任的内涵18-19
- 2.2.2 青少年的人际信任19-21
- 2.3 陌生人信任的相关研究21-22
- 2.3.1 陌生人信任的内涵21-22
- 2.3.2 陌生人信任的相关研究22
- 2.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22-24
- 3 研究思路和意义24-30
- 3.1 问题的提出24-25
- 3.2 研究目的25
- 3.3 研究意义25-26
- 3.3.1 理论意义25-26
- 3.3.2 实践意义26
- 3.4 研究的创新处26-27
- 3.5 研究思路27-30
- 3.5.1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质性研究程序27-28
- 3.5.2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量化研究程序28-30
- 4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质性研究30-46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对象30
- 4.3 研究工具30-31
- 4.4 研究程序31-32
- 4.4.1 预访谈31
- 4.4.2 访谈提纲31
- 4.4.3 正式访谈31-32
- 4.4.4 建立编码系统32
- 4.5 结果与分析32-43
- 4.5.1 访谈编码总体情况32-33
- 4.5.2 陌生人信任结构因素33-39
- 4.5.3 陌生人信任特征39-41
- 4.5.4 质性编码信效度检验41-43
- 4.6 讨论43-44
- 4.6.1 稳定性特征成为陌生人信任的基石43-44
- 4.6.2 情境性特征成为陌生人信任的线索44
- 4.6.3 活力性特征成为陌生人信任的催化剂44
- 4.7 小结44-46
- 5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量化研究46-59
- 5.1 研究目的46
- 5.2 研究对象46
- 5.3 研究工具46-47
- 5.4 研究过程47-48
- 5.5 结果与分析48-59
- 5.5.1 项目分析48-50
- 5.5.2 探索性因素分析50-58
- 5.5.3 信效度分析58-59
- 6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量化研究之正式问卷59-72
- 6.1 研究对象59
- 6.2 研究工具59
- 6.3 研究过程59-60
- 6.4 结果与分析60-71
- 6.4.1 项目分析60-61
- 6.4.2 探索性因素分析61-64
- 6.4.3 验证性因素分析64-69
- 6.4.4 效度分析69-70
- 6.4.5 信度分析70-71
- 6.5 小结71-72
- 7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问卷的应用研究72-77
- 7.1 研究目的72
- 7.2 研究对象72
- 7.3 研究方法72
- 7.4 结果与分析72-76
- 7.4.1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基本状况72-74
- 7.4.2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74-76
- 7.5 小结76-77
- 8 总讨论77-79
- 8.1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特征77-78
- 8.2 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测量学依据78-79
- 9 研究不足与展望79-82
- 9.1 研究不足79-80
- 9.1.1 质性研究的过程反思79-80
- 9.1.2 问卷编制过程的反思80
- 9.2 研究展望80-82
- 10 总结82-83
- 参考文献83-88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88-89
- 附录89-95
- 后记95-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士兵;;“陌生人社会”的个体选择[J];中华儿女;2011年20期
2 冯欢;;契约精神是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J];中外文摘;2012年05期
3 王文秀;;陌生人伦理与学校德育重建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4年02期
4 张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英国留学所感[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0年11期
5 黄亚青;;浅论中国传统思想对建立陌生人社会伦理规则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6 任学丽;;转型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J];长白学刊;2013年05期
7 村景;;陌生人社会[J];文苑;2014年02期
8 白胜晖;;中国“陌生人社会”的一个缩影——记者走访“小悦悦悲剧”发生地[J];报刊荟萃;2012年02期
9 冯欢;;契约精神是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J];领导文萃;2012年15期
10 板子;;我们都是陌生人[J];祝你幸福(午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琳 刘少杰 翟学伟;“陌生人社会”中的制度化生存[N];四川日报;2006年
2 王捷 (湖南);陌生人社会不是无情社会[N];嘉兴日报;2011年
3 九三学社社员 袁夫石;“陌生人社会”如何重建信任[N];人民政协报;2011年
4 杨燕明;陌生人社会并非冷漠无情[N];浙江日报;2011年
5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刘安;积极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运行秩序[N];北京日报;2012年
6 首都师范大学 张岩;陌生人社会运行之“双翼”[N];北京日报;2012年
7 庄朝惠;系统信任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N];潮州日报;2012年
8 傅淞巍;渡过“陌生人社会”深水区[N];辽宁日报;2013年
9 尹卫国;邻居节叩开“陌生人社会”大门[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柳五 媒体人;努力适应陌生人社会的规则[N];东莞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凡;“陌生人”与“熟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沈蕾;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特征及其测量[D];苏州大学;2016年
3 季兴猛;我国陌生人社会形成过程中的私权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徐彩莲;道德责任的回归—陌生人社会的价值呼唤[D];苏州大学;2013年
5 陈静;闪玩:陌生人的一场互动游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蔡蔚萍;信任缺失及其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律言;图片社交与网络陌生人的凝视互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师师;“陌生人”的桥梁梦—李安电影解读[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陌生人信任的特征及其测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