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20:03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时代在进步,现代社会不断增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中职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其心理状况健康与否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针对目前校方比较关注的中职生学校归属感不强、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中职生处于青春期,他们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比较幼稚。这个时期,他们对于友谊和交往的需要最为渴求,他们希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他们对于快乐和安全感的需要。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交往技巧的欠缺以及知识经验的缺乏往往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出现人际交往危机。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会降低对学校的满意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也会下降,这一点已得到证实。本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进一步促进中职生在学校有良好的发展,同时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成员自身完善和成长方面卓有成效,是应用很广泛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以往的文献只是单纯的研究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开创性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通过对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以影响来提高其学校归属感。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调查分析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现状;第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第三,设计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一系列方案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进而提高其对于学校的归属感。研究一和研究二选取了400名中职生做为被试,有效被试348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三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对比实验设计,选取职一年级两个同质班共60人为被试,其中一个班实验班30人,对照班30人,组织实验班开展8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表明: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年级、性别、是否为班干以及家庭来源的显著影响;中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受到年级、性别、是否为班干的显著影响,家庭来源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二表明: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水平与其学校归属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四个维度:自我表露、主动交往、情感支持和冲突管理得分均显著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研究三表明:发展性团体心理活动的实施能显著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归属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归属感 中职生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1 文献综述13-23
  • 1.1 学校归属感概述13-16
  • 1.1.1 归属感的含义13
  • 1.1.2 学校归属感含义13-16
  • 1.2 人际交往能力16-18
  • 1.2.1 人际交往能力含义16-17
  • 1.2.2 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现状17-18
  • 1.3 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18-19
  • 1.4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19-21
  • 1.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19-20
  • 1.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20
  • 1.4.3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20-21
  • 1.5 研究意义21
  • 1.5.1 理论意义21
  • 1.5.2 实践意义21
  • 1.6 研究假设21-22
  •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22-23
  • 2 研究一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一般状况研究23-33
  • 2.1 研究目的23
  • 2.2 研究内容23
  • 2.3 研究方法23-25
  • 2.3.1 研究工具23-24
  • 2.3.2 研究对象24
  • 2.3.3 研究过程24-25
  • 2.3.4 数据统计分析25
  •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25-31
  • 2.4.1 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口学特征25-28
  • 2.4.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的人口学特征28-31
  • 2.5 讨论与结果分析31-33
  • 2.5.1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果分析31-32
  • 2.5.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结果分析32-33
  • 3 研究二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33-37
  • 3.1 研究目的33
  • 3.2 研究内容33
  • 3.3 研究方法33-34
  • 3.3.1 研究对象33
  • 3.3.2 研究工具33
  • 3.3.3 研究过程33
  • 3.3.4 数据统计分析33-34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34-35
  • 3.4.1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相关分析34
  • 3.4.2 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34-35
  • 3.5 讨论35
  • 3.6 研究结论35-37
  • 4 研究三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37-51
  • 4.1 研究目的37
  • 4.2 研究的理论依据37-38
  • 4.2.1 人际沟通理论37
  • 4.2.2 团体动力学理论37
  • 4.2.3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37-38
  • 4.3 研究方法38-40
  • 4.3.1 研究对象38
  • 4.3.2 研究工具38-40
  • 4.3.3 干预设计40
  • 4.3.4 数据统计分析40
  • 4.4 研究过程40-45
  • 4.4.1 前测40
  • 4.4.2 干预流程40-45
  • 4.4.3 后测45
  • 4.5 研究结果45-48
  • 4.5.1 同质性检验结果45-47
  • 4.5.2 设计显著性检验47-48
  • 4.6 讨论48-49
  • 4.7 研究结论49-51
  • 5 结论51-55
  • 5.1 研究结论51-52
  • 5.1.1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结论51
  • 5.1.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结果51-52
  • 5.1.3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52
  • 5.1.4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结果52
  • 5.2 建议52-53
  • 5.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素君;;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年05期

2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3 田俊萍;;论当代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4 王威;;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5期

5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6 符丹;;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J];青春岁月;2013年18期

7 李健;浅析心理学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沈霞;;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探讨[J];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9 吕璐莎;;团体箱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4年05期

10 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光艳;张素琴;伍艳;邱燕;;浅谈护理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7年“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英春;邹泓;;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及其类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在浙江大学生中的初步试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徐建英;;浅谈中学生在合作竞争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包丽娟;;为学生的“存折”加码——班主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王新员;;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玲;卢婧;安花花;;中学生的心理地位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伟志;;尊重在办公室工作中的作用[A];中国水文化(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许昌市卫生学校教师 田俊萍;中职生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2 孙彩平邋周艳培 张慧;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张国圣;重庆科技学院:将“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N];光明日报;2006年

4 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柏树岭学校 谢刚 陈涛;为教师的社会能力“补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红桥区杨庄子小学 赵t

本文编号:315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5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