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人际独立与情绪共情的关系:社会排斥经历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7-04-19 09:10

  本文关键词:人际独立与情绪共情的关系:社会排斥经历的调节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共情有认知与情绪两个成分。共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被认为是影响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人际独立是来一种立足中国文化的人格特质,与神经质类似又有其独特的成分,本研究采用人际独立来探究人格与情绪共情的关系。除了人格特质以外,共情者的过去经历也被认为是影响共情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经历对共情的影响会受到个体对该经历的认识和感受的影响,而个体对同一经历的感受和认识与其人格有密切相关,因此,过去经历和人格可能共同预测共情。可以假设:(1)在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能正向预测个人痛苦这一消极的情绪共情成分,(2)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与社会排斥经历共同影响个体在观看他人遭遇社会排斥时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3)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与社会排斥经历共同影响个体在观看他人遭遇社会排斥时的情绪共情唤起水平。本研究包括三个子研究,第一个子研究采用人际独立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来自6所大学的13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二个子研究的被试人数为71人,研究中要求被试先玩一轮网上抛球游戏,再看别人玩一轮网上抛球游戏,然后做状态个人痛苦问卷,以测量状态个人痛苦。被分到实验组(即社会排斥组)的被试在自己玩抛球游戏时只接到了三次球就不再接到球,被分到控制组的被试接到了1/3次球,所有被试观看抛球游戏中的“玩游戏的同学”都是只接到了三次球就不再接到球。第三个子研究的研究程序与研究二相同,只是实验后的问卷改为测量状态情绪共情的。研究一显示控制了性别和神经质,人际独立对个人痛苦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6=-0.22,p0.001,R2=0.41)。研究二显示:人际独立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1,65)=8.72,p.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控制组中,人际独立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1,65)=.77,p.05),但在实验组中,人际独立低分组比人际独立高分组表现出更高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F(1,65)=10.80,p0.01)。研究三显示:人际独立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1,64)=5.21,p..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控制组中,人际独立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指向自我的情绪反应唤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1,64)=.57,p.05),但在实验组中,人际独立低分组比人际独立高分组表现出更高的指向自我的情绪反应(F(1,64)=6.54,p0.05)。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人际独立与神经质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在对情绪共情的预测方而,人际独立具有其独特的功能。(2)社会排斥经历能调节人际独立与情绪共情的关系。
【关键词】:人际独立 个人痛苦 情绪共情 过去经历 社会排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前言9-14
  • 1.1 共情概述9-10
  • 1.2 人格与共情概述10-11
  • 1.3 人际独立与共情11-12
  • 1.4 过去经历的调节作用12-13
  • 1.5 研究介绍13-14
  • 2 研究一14-17
  • 2.1 研究假设14
  • 2.2 被试14
  • 2.3 方法14-15
  • 2.3.1 测量工具14-15
  • 2.3.2 研究程序15
  • 2.4 结果与分析15-16
  • 2.4.1 人际独立、神经质与个人痛苦的相关分析15
  • 2.4.2 分层回归分析15-16
  • 2.5 讨论16-17
  • 3 研究二17-22
  •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2.1 被试17
  • 3.2.2 测量工具17-18
  • 3.2.3 实验设计18
  • 3.2.4 实验程序18-19
  • 3.3 结果19-20
  • 3.3.1 操作检查19
  • 3.3.2 描述统计19
  • 3.3.3 方差分析19-20
  • 3.4 讨论20-22
  • 4 研究三22-26
  •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22
  • 4.2 方法22-23
  • 4.2.1 被试22
  • 4.2.2 测量工具22-23
  • 4.2.3 实验设计23
  • 4.2.4 实验程序23
  • 4.3 结果23-24
  • 4.3.1 操纵检查23
  • 4.3.2 描述统计23
  • 4.3.3 方差分析23-24
  • 4.4 讨论24-26
  • 5 总的讨论26-27
  • 6 结论27-28
  • 7 参考文献28-32
  • 附录32-41
  • 发表论文41-42
  • 致谢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品;;试论高中生思维自立性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2 石绪亮;;大学生个人自立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4期

3 樊倩;马青;宋艳;;大学生自立人格与焦虑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4期

4 王璐;;大学生自立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2年32期

5 潘水萍;;现代语境中新型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探析——以“文艺心理学”课程授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6 高昕;夏凌翔;;人际自立与积极情绪状态和消极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年02期

7 梁丕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贫困的思考与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孙健敏;焦海涛;赵简;;2007~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9 张文娟;张惠;;黑暗三人格的两面性及心理机制解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陈曦;;“非戏剧”的戏剧——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再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4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闫志英;移情的调节因素及其时程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洁敏;主客体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7 陈宁;教师的情绪预测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红;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葛缨;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者相关心理特征及情绪加工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娟;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翼;人际自立对人际评价词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耿文超;个人自立对时间自我态度的影响:内隐与外显的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5 梁嘉歆;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青;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的中介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林贤;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辽兵;两类暴力犯共情差异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石绪亮;人际自立与不同性质面孔的注意偏向:一项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宋艳;个人自立与自我图式、他人图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人际独立与情绪共情的关系:社会排斥经历的调节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5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9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