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情”到“共情”试探中国人的精神性
发布时间:2021-11-15 15:43
精神性的研究已经日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潮。西方的精神性研究相对成熟,而中国的精神性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国内关于精神性的研究一般是在西方研究模式下更换被试的探索性验证。我们知道精神性的概念本源于西方宗教信仰,现虽已经升华不局限于宗教,但由于精神性的研究大多来自西方,故现有的精神性研究依旧以宗教精神性为主;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即便少数人信仰也构不成普遍性,不能够像西方一样把某一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性的实体代表。不同的文化下精神性的研究必然存在差异,要想真正的对中国人的精神性进行展开研究,首先要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精神性本土意义的探究。既然精神性的研究要对应相应的文化,那么我们的文化是什么?很自然我们想到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孔孟文化、理学文化等,几千年历史所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不正是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的中国人的精神性吗?因此我们可以从精神性的定义出发,找寻精神性的本质,对比西方精神性的研究,像西方精神性中的“宗教“一样,从古文化中提取中国人的精神性,从中找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性的实体因素。精神性不同含义的分析和西方宗教精神性的理解中我们发现,精神性的研究可以从情感和认知...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性研究
2.1.1 西方精神性研究
2.1.2 中国精神性研究
2.2 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2.1 西方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2.2 中国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3 精神分裂患者的共情研究
2.4 精神性的内隐研究
2.4.1 精神性内隐研究的科学性
2.4.2 内隐测验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研究构思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假设
3.6 研究创新
第四章 亲情是中国人精神自我的重要成分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取样
4.3.2 材料和仪器
4.3.3 实验程序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5.1 再认率差异显著的主效应在于加工任务的不同
4.5.2 R 值在加工任务上的方差分析比较
4.5.3 再认记忆和 R 值在词性上的差异状况
4.6 结论
第五章 共情与中国人精神性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取样
5.3.2 材料和仪器
5.3.3 实验程序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统计
5.4.2 精神性与共情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4.3 人口学变量对精神性的影响
5.4.4 共情认知缺陷的精神性患者与正常人精神性的对比分析
5.5 讨论
5.5.1 中国人精神性和共情能力的描述统计分析
5.5.2 精神性与共情能力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关系
5.5.3 人口学变量对精神性的影响
5.5.4 共情缺陷精神分裂患者与正常人的精神性对比
5.6 结论
第六章 亲情、共情对中国人精神性的内隐关系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取样
6.3.2 材料和仪器
6.3.3 实验程序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6.5.1 内隐精神性中含有亲情分成
6.5.2 内隐效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6.5.3 共情干预效果的评估
6.5.4 共情缺陷精神分裂患者干预前后及正常人之间的内隐效应对比
6.5.5 关系探讨以及其对精神性发展的启示
6.6 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2.1 研究对象上的不足
7.2.2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7.2.3 研究材料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量表一:精神性评估测量
量表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 曾红,郭斯萍. 心理学报. 2012(07)
[2]中国人自我观理性分析——基于儒家伦理文化的视角[J]. 郭斯萍,林蓉. 战略决策研究. 2012(04)
[3]论先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以教育为视角[J]. 朱志峰,杨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 张玮,何贵兵,成龙. 心理研究. 2011(03)
[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J]. 潘俊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4)
[6]用信仰重建精神的家园——兼评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J]. 萧晓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宋明理学精神内核分析[J]. 徐公喜,郭翠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1)
[8]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J]. 黄翯青,苏彦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9]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J]. 董秀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J]. 高良,郑雪,严标宾.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硕士论文
[1]新时期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研究[D]. 朱晓艳.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D]. 刘书瑜.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大学生内隐价值观的实验研究[D]. 张晋芳.山西大学 2007
[4]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D]. 王铭.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7065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性研究
2.1.1 西方精神性研究
2.1.2 中国精神性研究
2.2 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2.1 西方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2.2 中国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2.3 精神分裂患者的共情研究
2.4 精神性的内隐研究
2.4.1 精神性内隐研究的科学性
2.4.2 内隐测验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研究构思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假设
3.6 研究创新
第四章 亲情是中国人精神自我的重要成分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取样
4.3.2 材料和仪器
4.3.3 实验程序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5.1 再认率差异显著的主效应在于加工任务的不同
4.5.2 R 值在加工任务上的方差分析比较
4.5.3 再认记忆和 R 值在词性上的差异状况
4.6 结论
第五章 共情与中国人精神性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取样
5.3.2 材料和仪器
5.3.3 实验程序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统计
5.4.2 精神性与共情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4.3 人口学变量对精神性的影响
5.4.4 共情认知缺陷的精神性患者与正常人精神性的对比分析
5.5 讨论
5.5.1 中国人精神性和共情能力的描述统计分析
5.5.2 精神性与共情能力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关系
5.5.3 人口学变量对精神性的影响
5.5.4 共情缺陷精神分裂患者与正常人的精神性对比
5.6 结论
第六章 亲情、共情对中国人精神性的内隐关系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取样
6.3.2 材料和仪器
6.3.3 实验程序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6.5.1 内隐精神性中含有亲情分成
6.5.2 内隐效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6.5.3 共情干预效果的评估
6.5.4 共情缺陷精神分裂患者干预前后及正常人之间的内隐效应对比
6.5.5 关系探讨以及其对精神性发展的启示
6.6 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2.1 研究对象上的不足
7.2.2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7.2.3 研究材料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量表一:精神性评估测量
量表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 曾红,郭斯萍. 心理学报. 2012(07)
[2]中国人自我观理性分析——基于儒家伦理文化的视角[J]. 郭斯萍,林蓉. 战略决策研究. 2012(04)
[3]论先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以教育为视角[J]. 朱志峰,杨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 张玮,何贵兵,成龙. 心理研究. 2011(03)
[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J]. 潘俊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4)
[6]用信仰重建精神的家园——兼评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J]. 萧晓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宋明理学精神内核分析[J]. 徐公喜,郭翠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1)
[8]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J]. 黄翯青,苏彦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9]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J]. 董秀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J]. 高良,郑雪,严标宾.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硕士论文
[1]新时期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研究[D]. 朱晓艳.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D]. 刘书瑜.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大学生内隐价值观的实验研究[D]. 张晋芳.山西大学 2007
[4]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D]. 王铭.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7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9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