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者的干预:一个神经咨询学假说

发布时间:2022-01-05 02:50
  校园欺凌是近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欺凌者存在共情能力缺乏、执行功能缺陷和自我认知偏差等特点,尝试提出神经咨询学假说,该假说认为可以通过神经反馈使欺凌者与咨询师及时把握咨询的进程,并有助于纠正欺凌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基于这种假说有助于确认欺凌者共情障碍与执行功能问题的神经机制,结合脑的可塑性原理与各种心理咨询手段与训练,可以通过改善欺凌者的共情缺陷,帮助欺凌者提升对情绪和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未来的神经咨询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旁观者、欺凌/受害者的心理问题,针对上述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结合各种神经科学与咨询技术开展精确的干预以检验上述假说的合理性。 

【文章来源】: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0,8(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者的心理问题
    1. 1 自我认知偏差
    1.2 共情障碍
    1.3 执行功能问题
2 神经咨询学的兴起
3 神经咨询学在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者中的应用
    3.1 通过神经反馈与干预训练纠正自我认知偏差
    3.2 基于共情障碍的神经机制给予心理干预
    3.3 基于脑可塑性对抑制控制障碍开展训练
4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感等于镜像化吗?——镜像神经元与现象学的理论兼容性及其争议[J]. 陈巍.  哲学研究. 2019(06)
[2]具身模拟的校园霸凌——影视暴力影响霸凌的教育神经学反思[J]. 郝美萍,陈巍,李黎.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4)
[3]我国台湾地区融合教育环境下残疾学生校园受凌情况[J]. 陈奕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1)
[4]小学生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自立行为的中介作用[J]. 凌辉,李光程,张建人,皮丹丹,黎任水.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6)
[5]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 孙晓冰,柳海民.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31)
[6]品行障碍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J]. 邹志礼,蒙华庆,李静,胡华,马中锐,杜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01)



本文编号:3569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569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