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对抑制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差异
发布时间:2022-02-10 15:53
青少年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加速阶段,在面对困难、冲突时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认知与情绪,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资源损耗,从而引发诸多异常行为。而心理资源的损耗后的及时恢复对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探究积极情绪与葡萄糖对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的资源恢复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从而验证以愤怒冗思为代表的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是否消耗同一领域的心理资源。本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共包含三项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通过愤怒视频诱发被试的愤怒情绪,再通过写作任务和难/易乘法运算任务随机将被试分为愤怒冗思组、低认知损耗组和高认知损耗组,探讨97名青少年在不同类型损耗下对抑制控制降值(GNG范式中NoGo刺激前测正确抑制率-后测正确抑制率)和攻击行为(CRT任务中被试所选平均噪音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认知损耗组相比,愤怒冗思组和高认知损耗组的抑制控制降值显著更大,攻击行为显著更多,且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二采用2(损耗类型:愤怒冗思、高认知损耗)×2(积极情绪:有、无)两因素被试间设计,通过愤怒视频诱发被试的愤怒情绪,再通过写作任务和难数学运算任务与中性/积极情...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GNG范式流程
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对抑制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差异21图3-2CRT范式流程3.4实验程序图3-3实验一流程第一步:被试完成愤怒情绪评定,接着完成Go/NoGo任务的前测。第二步:被试观看《南京!南京7视频前后,分别在7点量表上评定此时此刻的愤怒情绪(1代表一点都不愤怒;4代表中等愤怒;7代表非常愤怒),确保愤怒情绪的成功诱发。第三步:被试观看视频后再次评定自己的愤怒情绪。随后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愤怒冗思组、低认知损耗组和高认知损耗组。第四步:愤怒冗思组被试需在纸上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所看视频的内容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情绪体验;高/低认知损耗组被试在3分钟时间内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又快又多地完成相应难度的乘法运算任务。第五步:完成冗思的操纵检验。被试在7点量表上评定“在写作/运算任务
实验一流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张林,刘燊,徐强,吴晓燕,杨梦圆. 心理学报. 2017(01)
[2]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下自我控制的影响[J]. 江伟. 心理研究. 2015(03)
[3]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心理学报. 2014(10)
[4]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J]. 黎建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5]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心理学报. 2004(05)
[6]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 李宏利,宋耀武. 心理科学. 2004(04)
[7]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 心理科学. 2004(03)
本文编号:3619110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GNG范式流程
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对抑制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差异21图3-2CRT范式流程3.4实验程序图3-3实验一流程第一步:被试完成愤怒情绪评定,接着完成Go/NoGo任务的前测。第二步:被试观看《南京!南京7视频前后,分别在7点量表上评定此时此刻的愤怒情绪(1代表一点都不愤怒;4代表中等愤怒;7代表非常愤怒),确保愤怒情绪的成功诱发。第三步:被试观看视频后再次评定自己的愤怒情绪。随后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愤怒冗思组、低认知损耗组和高认知损耗组。第四步:愤怒冗思组被试需在纸上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所看视频的内容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情绪体验;高/低认知损耗组被试在3分钟时间内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又快又多地完成相应难度的乘法运算任务。第五步:完成冗思的操纵检验。被试在7点量表上评定“在写作/运算任务
实验一流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张林,刘燊,徐强,吴晓燕,杨梦圆. 心理学报. 2017(01)
[2]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下自我控制的影响[J]. 江伟. 心理研究. 2015(03)
[3]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心理学报. 2014(10)
[4]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J]. 黎建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5]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心理学报. 2004(05)
[6]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 李宏利,宋耀武. 心理科学. 2004(04)
[7]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 心理科学. 2004(03)
本文编号:3619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1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