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我怜悯(self-compassion)是指当个体遭受痛苦或者失败的经历时,对自己予以宽容与理解的态度,而不是以严厉的态度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的不幸经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不是将这些经历看作是独立的;在持有正念的意识与思想中去感受痛苦,而不是过度沉溺其中。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诱发自我怜悯和不同水平的自动思维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采用两个实验设计,考察自我怜悯诱发与自动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设计,探讨自我怜悯诱发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怜悯诱发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即自我怜悯诱发组被试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二采用2(自我怜悯诱发:诱发组VS控制组)?2(自动思维水平:高水平VS低水平)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进一步考察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怜悯诱发的主效应显著,F(1,117)=4.40,p0.05,ηp2=0.04;自动思维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117)=41.71,p0.01,ηp2=0.26;自我怜悯诱发与自动思维水平的交互效应显著F(1,117)=4.62,p0.05,ηp2=0.04。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高水平自动思维组,自我怜悯诱发组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F(1,118)=6.66,p0.05;而在低水平自动思维组,自我怜悯诱发组与控制组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差异,F(1,118)=0.01,p0.05。上述结果表明,自我怜悯诱发显著提高了被试心理幸福感水平。在加入认知因素中的自动思维后发现,自我怜悯诱发显著提高了高自动思维被试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而对低自动思维的被试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动思维的个体存在的抑郁情绪和自我批评水平都较高,通过自我怜悯的诱发减少了被试的抑郁情绪和自我批评,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相反,在低自动思维的被试中,他们往往存在较少的抑郁情绪和自我批评,因此,通过自我怜悯的诱发不会明显降低被试的抑郁情绪和自我批评水平,从而使得自我怜悯的诱发对低自动思维的被试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自我怜悯 自动思维 心理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3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文献综述13-30
- 1.2.1 自我怜悯13-18
- 1.2.2 自动思维综述18-22
- 1.2.3 心理幸福感的文献综述22-28
- 1.2.4 自我怜悯、自动思维与幸福感的关系28-30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30-32
- 1.3.1 问题提出30-31
- 1.3.2 研究假设31-32
- 2 实验一 诱发自我怜悯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32-35
- 2.1 目的与假设32
- 2.2 方法32-33
- 2.2.1 被试32
- 2.2.2 实验设计32
- 2.2.3 材料与任务32-33
- 2.2.4 实验程序33
- 2.3 结果33-34
- 2.3.1 自我怜悯的操作检验33
- 2.3.2 自我怜悯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33-34
- 2.4 讨论34-35
- 3 实验二 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35-39
- 3.1 目的与假设35
- 3.1.1 目的35
- 3.1.2 假设35
- 3.2 方法35-36
- 3.2.1 被试35
- 3.2.2 实验设计35
- 3.2.3 材料与任务35-36
- 3.2.4 实验程序36
- 3.3 结果36-38
- 3.3.1 操作检验36
- 3.3.2 自我怜悯诱发与自动思维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36-38
- 3.4 讨论38-39
- 4 总讨论39-43
- 4.1 自我怜悯的诱发39-40
- 4.2 自我怜悯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40
- 4.3 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心理幸福感的交互作用40-43
- 5 结论43-44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3
- 附录53-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发勇;陈明琴;;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段健芝;李晓东;;身体活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4 何玉梅;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1期
5 王欣;王宝状;张秀明;岳晓东;;河北、香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08期
6 孙颖;胡美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动力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4期
7 张峰;;幸福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心理幸福感之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葛阔先;方平;乔云雁;;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9 王思思;;青少年网络心理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奰;;幸福企业的三大支柱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J];企业文明;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张瑶;;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袁莉敏;;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宛燕;郑雪;;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颖;张雯;于福洋;;小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蒋索;杨晨虹;;大学生幸福感与感恩的特点及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胡姗姗;;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工作绩效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严芳;佐斌;;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蒋索;蒋晓玮;;职业女性心理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胡姗姗;张大均;吴明霞;;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特点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张雯;郑猛;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薇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MBA客座教授、积极心理学专家;从幸福感到幸福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翁乾明;雷锋的幸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卓;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会娜;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闵美玉;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胡玉松;企业员工幸福感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解琪;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对生活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凌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学习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芳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曹彦;大学生基督教徒宗教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沈静;江苏省公众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