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从休息到习惯化

发布时间:2017-05-15 13:20

  本文关键词: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从休息到习惯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常生活中,重评价是一种能有效应对困难的情绪调节方式。它通过在心理上转变情绪诱发性刺激的意义来达到改变我们情绪反应的目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这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神经机制,指出前额叶认知控制区对情绪相关的边缘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影像研究为这个模型提供了依据。但是,我们的研究不仅关注情绪调节本身,我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安静”和“习惯”状态如何影响情绪调节。静息态和任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揭示了相互重叠的情绪调节神经系统。进一步说,一些研究表明静息状态下情绪调节神经系统的连接可以被之前的情绪诱发性刺激所改变。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尝试去解决静息状态下额叶-边缘系统的连接是如何为随后的情绪调节做准备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理解以及丰富我们对“静息-任务”关联的认识。进一步说,焦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担忧,无论在静息还是任务状态下都伴随着异常的情绪调节。但是,在情绪调节这个问题上焦虑是如何干预这种“静息-任务”关联的还不清楚。因此,研究一旨在探索静息状态下情绪调节神经系统的相互连接是否能预测它们在随后情绪调节任务中的连接。除此之外,焦虑是如何干预这种“静息-任务”关联的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在研究二中,由于习惯性压抑情绪的人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希望知道这种习惯性表达抑制的人是否能通过有意识调控的方式降低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内部的神经机制。总共31名特质焦虑不同的志愿者参加了这两项研究,但在研究二中有2名被试报告了无效数据。被试在8分钟静息态扫描后完成一项情绪调节任务。这项任务要求他们去“降低”或“维持”由负性图片诱发的负性情绪,并接着用四点量表主观报告这种负性情绪的强度。研究一表明,高特质焦虑个体也能像低焦虑个体一样有意识地降低负性情绪,通过背内侧前额叶对脑岛实施调控。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静息态下背内侧前额叶与脑岛的功能连接可以预测这两个区域在随后的情绪调节任务中的连接,并且这种预测效应排除了抑郁水平的影响,在高特质焦虑组中呈现出正向的预测效应;而在低焦虑组中出现负向的预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低焦虑组相比,高焦虑组在静息态下显示出相对较低的背内侧前额叶与脑岛的功能连接;而在随后的情绪调节任务中这两个区域有更强的连接。基于人脑在静息与任务状态下功能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在高焦虑组中静息态下额叶-边缘系统的连接会促进前额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与此相反,低焦虑个体有更完善的额叶-边缘系统连接。因此,在应对负性刺激时他们无需做出很多努力来控制负性情绪。这项研究区别了健康人群中不同焦虑水平个体支持情绪调节的神经系统。在研究二中,习惯性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不能通过有意识调节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负性体验,这可能会使他们陷入到一些情感障碍之中。总的说来,我们的研究将情绪调节的研究拓展到“任务”、“休息”与“习惯化”相互结合的状态,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情绪调节神经系统的理解,也为针对情绪调节紊乱个体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情绪调节 特质焦虑 额叶边缘系统 静息态连接 功能连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1 文献综述8-10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10-11
  • 3 研究一11-27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11
  • 3.2 材料和方法11-14
  • 3.2.1 被试11-12
  • 3.2.2 问卷与任务12
  • 3.2.3 程序12-13
  • 3.2.4 MRI数据获得与分析13-14
  • 3.3 研究结果14-21
  • 3.4 讨论21-27
  • 4 研究二27-31
  • 4.1 研究目的27
  • 4.2 材料与方法27-28
  • 4.2.1 被试27
  • 4.2.2 材料与程序:同研究一27
  • 4.2.3 MR工数据采集与分析:同研究一27-28
  • 4.3 结果28-30
  • 4.4 讨论30-31
  • 5 结论31-33
  • 参考文献33-41
  • 附录41-46
  • 致谢46-47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2 陆芳,陈国鹏;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3 王家鹤;;情绪调节: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朱艳新;周春雷;杨子波;;浅析情绪调节的内涵及特点[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5 刘璐;方平;;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6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赵联防;;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10 罗鸣鸣;张野;;浅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程族桁;;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敏儿;王筠榕;曹敏莹;王玲芝;袁俏芸;廖文娜;邓欣媚;;健康与不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王国芳;杨晓辉;韩鹏;Jack Mearns;;中文版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的修订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温瑶;甘怡群;谢晓非;;地震灾后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投入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婷;甘怡群;;反馈类型与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词汇判断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生理反应、主观感受及表情行为的变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邵景进;张大均;江琦;吴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海燕;;大学生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迎春 费纯;情绪调节提升劳动者深层扮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汪芬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书写表达:情绪调节的良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丁卫红(作者单位:芜湖市体委业余体校);网球比赛重在情绪调节[N];安徽经济报;2005年

6 府谷县关工委办公室;“走基层、访民情、听民声”专访府谷县关工办[N];西部法制报;2012年

7 石阡县汤山中学 王胜刚;后进生心理矫正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卢金增 刘云;“心理矫治”课开进劳教所[N];检察日报;2006年

9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李玲;帮老年人走出丧偶之痛[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总指挥室干部 魏待征 陈保笏;低分培训压力的心理调试[N];人民公安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文文;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及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允丽;父母的元情绪理念、4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其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梦婷;节奏结构对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丁南翔;无意识情绪调节在挫折情境下的调节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肖博文;恐惧管理防御机制中的情绪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车先伟;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从休息到习惯化[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晁婷;自伤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从休息到习惯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7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f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