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
发布时间:2022-11-01 17:49
后悔是个体认识到或是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行为,其结果会更好时,产生的一种负性的认知情绪。根据后悔先前采取行动或是未采取行动,将后悔分为作为后悔和不作为后悔。做或不做,哪种会导致更高程度的后悔?长期的话,行动或不行动,谁的后悔的程度更重?先前的研究并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本研究尝试从2个不同的角度回答以上问题。实验1采用变更同一故事在行动和不行动上的不同表述,使故事表述相反,但表意保持一致。考察被试对行动和不行动的不同表述对主人公后悔的程度以及后悔程度随时间的变化的评定。结果证实:表述类型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行动表述的后悔随时间的流逝,后悔程度下降;不行动表述的后悔随时间的流逝,后悔程度上升。实验2采用时空隐喻中自我或时间运动方式的启动,实验假设自我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故事后悔程度的估计小于时间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故事后悔程度的估计。实验结果:自我移动比时间移动消耗的认知资源少。启动对后悔的评估没有影响。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1.1 作为效应和不作为效应
1.1.1 后悔的“作为效应”
1.1.2 后悔的“不作为效应”
1.2 作为和不作为效应的理论解释
1.2.1 作为效应的其他理论解释
1.2.2 不作为效应的理论解释
1.2.3 作为和不作为效应相互矛盾的解释
1.3 时空隐喻对情绪认知的影响
1.3.1 时空隐喻
1.3.2 自我和时间移动隐喻对情绪的认知影响
第二章 作为和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研究
2.1 作为和不作为调查研究
2.1.1 故事类型与后悔类型、损失类型、损失程度的卡方检验
2.1.2 确定长短期后悔时间
2.1.3 作为与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
2.2 实验1、作为与不作为的表述对后悔的时间效应的影响
方法
结果和讨论
2.3 实验2、自我时间移动对后悔的时间效应影响
方法
结果和讨论
第三章 总讨论与结论
3.1 总讨论
3.1.1 先前研究模式的缺陷
3.1.2 责任的双重作用
3.1.3 个体差异
3.1.4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的差异
3.2 结论
附录
1、故事材料和调查问卷(2.1.3)
2、实验1 故事材料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意象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的作用[J]. 吴念阳,刘慧敏,郝静,杨辰. 心理科学. 2010(02)
[2]责任对后悔强度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J]. 张慧君,周立明,罗跃嘉. 心理学报. 2009(05)
[3]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 周榕,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699828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1.1 作为效应和不作为效应
1.1.1 后悔的“作为效应”
1.1.2 后悔的“不作为效应”
1.2 作为和不作为效应的理论解释
1.2.1 作为效应的其他理论解释
1.2.2 不作为效应的理论解释
1.2.3 作为和不作为效应相互矛盾的解释
1.3 时空隐喻对情绪认知的影响
1.3.1 时空隐喻
1.3.2 自我和时间移动隐喻对情绪的认知影响
第二章 作为和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研究
2.1 作为和不作为调查研究
2.1.1 故事类型与后悔类型、损失类型、损失程度的卡方检验
2.1.2 确定长短期后悔时间
2.1.3 作为与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
2.2 实验1、作为与不作为的表述对后悔的时间效应的影响
方法
结果和讨论
2.3 实验2、自我时间移动对后悔的时间效应影响
方法
结果和讨论
第三章 总讨论与结论
3.1 总讨论
3.1.1 先前研究模式的缺陷
3.1.2 责任的双重作用
3.1.3 个体差异
3.1.4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的差异
3.2 结论
附录
1、故事材料和调查问卷(2.1.3)
2、实验1 故事材料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意象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的作用[J]. 吴念阳,刘慧敏,郝静,杨辰. 心理科学. 2010(02)
[2]责任对后悔强度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J]. 张慧君,周立明,罗跃嘉. 心理学报. 2009(05)
[3]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 周榕,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69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9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