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死亡态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30 03:59
死亡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议题,只有人们恰当的认识了死亡,才能了悟生命的真谛,并学会珍惜生命,积极认真的过完有意义的一生,因此对死亡态度的研究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死亡态度是可以被间接测量的对死亡事件多维的信念和感受,包含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目前国内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医护人员,癌症患者和老年人群体,而基于心理学角度对佛教徒群体进行的死亡态度研究还较少,所以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教徒死亡态度以及其与自尊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合理的将佛教生死观中的有益部分融入到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工作中。 本研究采用包括台湾中文版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个人及环境变量信息三部分合成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佛教徒的死亡态度特点和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佛教的生死观在生命教育,丧亲创伤治疗及临终关怀方面的应用意义。由于死亡态度量表没有在国内佛教徒群体内施测过,正式施测前对150名被试进行了预测,根据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最后确定了本文采用的23题版本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死亡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2.1.1 死亡的定义
2.1.2 死亡的相关心理研究
2.2 死亡态度研究综述
2.2.1 死亡态度的定义及内涵
2.2.2 死亡态度的测量工具
2.2.3 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
2.3 佛教生死观
2.4 自尊研究概述
2.4.1 自尊定义
2.4.2 自尊的结构模型
2.4.3 自尊的测量方法
2.5 死亡态度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2.5.1 恐惧管理理论
2.5.2 死亡态度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3 总体研究思路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测量问卷组成
3.3.2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3.3.3 正式施测问卷信效度检验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佛教徒死亡态度特点及差异分析
4.1.1 佛教徒死亡态度总体特点
4.1.2 佛教徒死亡态度相关变量的差异分析
4.2 佛教徒的自尊特点及相关变量的差异分析
4.3 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
4.3.1 自尊与死亡态度各维度的相关
4.3.2 自尊水平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5 综合讨论
5.1 量表修订
5.2 佛教徒死亡态度的一般特点
5.3 佛教徒自尊与死亡态度
5.3.1 佛教徒自尊的一般特点
5.3.2 佛教徒自尊水平与死亡态度
5.4 佛教的死亡见地对相关领域的启示
5.4.1 对生命教育领域的启示
5.4.2 对临终关怀领域的启示
5.4.3 对丧亲治疗领域的启示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98352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死亡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2.1.1 死亡的定义
2.1.2 死亡的相关心理研究
2.2 死亡态度研究综述
2.2.1 死亡态度的定义及内涵
2.2.2 死亡态度的测量工具
2.2.3 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
2.3 佛教生死观
2.4 自尊研究概述
2.4.1 自尊定义
2.4.2 自尊的结构模型
2.4.3 自尊的测量方法
2.5 死亡态度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2.5.1 恐惧管理理论
2.5.2 死亡态度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3 总体研究思路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测量问卷组成
3.3.2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3.3.3 正式施测问卷信效度检验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佛教徒死亡态度特点及差异分析
4.1.1 佛教徒死亡态度总体特点
4.1.2 佛教徒死亡态度相关变量的差异分析
4.2 佛教徒的自尊特点及相关变量的差异分析
4.3 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
4.3.1 自尊与死亡态度各维度的相关
4.3.2 自尊水平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5 综合讨论
5.1 量表修订
5.2 佛教徒死亡态度的一般特点
5.3 佛教徒自尊与死亡态度
5.3.1 佛教徒自尊的一般特点
5.3.2 佛教徒自尊水平与死亡态度
5.4 佛教的死亡见地对相关领域的启示
5.4.1 对生命教育领域的启示
5.4.2 对临终关怀领域的启示
5.4.3 对丧亲治疗领域的启示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9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998352.html
上一篇:类别归纳前提单调性效应的时频特征与机器学习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