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抑郁症自我概念异常的脑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9:00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自我概念异常的脑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又称为自我图式、自我知觉、自我结构)是对自我的概括化,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临床心理学中用来解释情绪困扰或其他行为与心理问题的核心观念。研究者们对抑郁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自我概念与抑郁密切相关。许多心理咨询实践和抑郁相关研究都发现,抑郁情绪常常起源于自我概念、固结于自我概念。国内关于抑郁症患者异常自我概念的行为研究很多,但在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少。抑郁症患者异常自我概念的脑机制的研究结果还存在矛盾与不一致,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且对于抑郁症患者异常自我概念的研究多采用功能磁共振来关注任务过程中大脑激活情况,很少会研究抑郁症患者大脑结构在自我概念方面与健康人群是否有差异。我们希望能够从功能和结构两个角度来探索抑郁症患者异常自我概念的大脑特征,共同说明抑郁症患者异常自我概念在认知方面的特征,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干预提供生物学的靶点。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fMRI技术来研究抑郁症患者在进行自我参照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实验要求被试对人格词汇进行自我参照和社会赞许两种编码任务。行为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对贬义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褒义词的反应时,且抑郁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组;控制组在对褒义词进行判断时,更倾向于将褒义词判断为形容自己,对贬义词进行判断时,更倾向于判断为不是形容自己,但在抑郁组差异不显著,说明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的自我概念。fMRI结果显示:与控制组比较,抑郁组在自我参照条件时,左侧腹内侧前额皮质和右侧后扣带回激活增强,双侧背内侧前额皮质和右侧角回激活减弱;抑郁组在社会赞许条件时,双侧背内侧前额皮质和左侧脑岛激活减弱。此外,与控制组相比,抑郁组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对褒义词进行加工时,左侧腹内侧前额皮质和右侧楔前叶激活增强,而双侧背内侧前额皮质、双侧角回激活减弱;抑郁组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对贬义词进行加工时,在右侧后扣带回激活增强,在双侧背内侧前额皮质激活减弱。说明抑郁症患者皮质中线结构激活强度的变化可能与其异常的自我概念有关。实验二主要通过大脑结构的灰质体积来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首先,比较抑郁组与控制组灰质体积差异;其次,通过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探索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得分与控制组及抑郁组的大脑结构灰质体积之间的关系。行为结果显示:抑郁组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维度得分均低于控制组,说明抑郁症患者在以上维度的自我概念相对于正常人更加消极。MRI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抑郁组的左侧楔前叶和舌回灰质体积增大,右内侧额上回灰质体积减小;正常组家庭自我维度得分越高,左侧顶上回、右侧扣带后回和右侧额下回灰质体积越大;自我行动维度得分越高,右侧扣带后回灰质体积越大;而道德伦理自我维度得分越高,右侧顶下回灰质体积越小。抑郁组自我认同维度得分越高,右侧顶下回灰质体积越大;心理自我维度得分越高,右侧顶下回灰质体积越大;自我总分得分越高,右侧顶下回灰质体积越大。综合两个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存在异常,在神经影像方面主要表现在皮质中线结构可能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意义上,本研究为抑郁症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干预提供生物学的靶点。
【关键词】:抑郁症 自我概念 磁共振 皮质中线结构 内侧前额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4
  • 1.1 抑郁症与自我概念10-11
  • 1.2 抑郁症自我概念的行为研究11-12
  • 1.3 自我概念的神经基础研究12-13
  • 1.4 抑郁症自我概念异常的神经基础研究13-14
  • 2 问题提出14-16
  • 3 研究一:抑郁症自我参照异常的大脑激活模式16-28
  • 3.1 实验目的16
  • 3.2 方法16-18
  • 3.2.1 被试16
  • 3.2.2 问卷16-17
  • 3.2.3 实验材料和程序17
  • 3.2.4 行为结果分析17-18
  • 3.2.5 磁共振数据采集与分析18
  • 3.3 结果18-24
  • 3.3.1 行为结果18-19
  • 3.3.2 fMRl分析结果19-24
  • 3.4 讨论24-28
  • 4 研究二:抑郁症自我概念的大脑结构基础28-36
  • 4.1 实验目的28
  • 4.2 实验方法28-30
  • 4.2.1 被试28
  • 4.2.2 问卷28-29
  • 4.2.3 MRI的数据采集29
  • 4.2.4 大脑图像预处理29-30
  • 4.3 实验结果30-31
  • 4.3.1 行为结果30
  • 4.3.2 MRI分析结果30-31
  • 4.4 讨论31-36
  • 5 总的讨论与结论36-38
  • 5.1 总的讨论36-37
  • 5.2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6
  • 致谢46-48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想林;王玉忠;刘海洪;刘哲宁;周文斌;;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2 朱长征;;自我概念的特征分析[J];心理研究;2010年01期

3 刘岸英;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4 杨帅;黄希庭;傅于玲;;内侧前额叶皮质——“自我”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5 陈树林,郑全全;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6 刘惠军,石俊杰;抑郁情绪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3期

7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军;首发未药物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脑磁共振影像结构与功能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仁辉;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侃荣;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刘可愚;抑郁症近期自传体记忆搜寻和精加工阶段的fMRI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自我概念异常的脑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16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