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

发布时间:2017-06-22 21:07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的创伤治疗主要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缓解,但缓解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不等于促进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关注个体在创伤后对基本图式的重建,重视对能够整合创伤事件且更能接纳矛盾性的积极图式的建构。创伤后成长促进主要基于创伤后成长的功能描述模型,可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加工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突破。在促进创伤后成长的方法上,我们介绍了促进的一般过程以及在自我觉知、人际体验、生命价值方面进行促进的具体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转变临床实践者的治疗观念,开展对创伤后成长的促进过程、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尝试将创伤的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理论上的整合。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 促进 创伤治疗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190006)
【分类号】:B844
【正文快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和哲学作品在写到苦难时都传达了这种思想:苦难也蕴含着成长和成功的可能。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苦难,创伤事件可能会给人带来各种负性心理结果,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简称PTS),严重的还可能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媛媛;伍新春;刘春晖;林崇德;;情绪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6期

2 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林崇德;;谨慎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3 姜帆;安媛媛;伍新春;;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模型与实践启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媛媛;李秋伊;伍新春;;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陈杰灵;;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1期

3 周宵;伍新春;陈杰灵;;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3期

4 周宵;伍新春;;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基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艺;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影响因素及rTMS治疗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4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5 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6 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范翠英;李晓军;;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衍刚;甘秀英;周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年06期

2 张军梅;;美军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及其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王佳;;国内外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11期

4 周爱保;崔丹;马小凤;;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宗教信仰[J];医学与哲学(A);2013年12期

5 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6 王建平;王玉龙;谢伟;杨智辉;;价值观对蓄意创伤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7 王爽;张泽良;贺婧菲;;儿童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策略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王贞贞;麦尔合巴;;突发灾难事件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9 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高宇;;眼动脱敏与再建技术的理论述评及在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探索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473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73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