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博弈中高攻击性个体的行为决策及积极情绪的调控作用
本文关键词:信任博弈中高攻击性个体的行为决策及积极情绪的调控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任可以减少互动的代价,便于联盟,通常被认为是把社会连接在一起的胶水。它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社交互动和组织互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普遍信任倾向受到个体特征、情绪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随着攻击行为与暴力行为越来越严重,它们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个体的攻击性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高攻击性个体独有的认知特点和特质因素在其信任决策中有重要作用,所以将攻击性作为个体差异因素研究信任决策是有必要的。此外,研究者普遍认为情绪也会影响个体的信任决策,但是积极情绪与信任的关系存在争议,主要表现为情绪一致性模型和启发式依赖模型之间的争议。因此,研究积极情绪对信任决策的影响以及攻击性和积极情绪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攻击问卷和行为实验相结合,分两个研究考察不同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决策。研究一采用信任博弈(Trust Game)和投资博弈(Investment Game)分析高攻击性个体与低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决策差异;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加入情绪因素,探究积极情绪对不同攻击性个体信任决策的影响。所得结果概况如下:1.在信任博弈中,高攻击性个体的信任率显著低于低攻击性个体的信任率;高攻击性个体的不信任反应时显著短于低攻击性个体的不信任反应时,低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反应时边缘显著短于高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反应时。2.在投资博弈中,高攻击性个体的平均投资额显著低于低攻击性个体的平均投资额。3.高攻击性个体在积极情绪条件下的信任率与中性情绪条件下的信任率无显著差异,低攻击性个体在积极情绪条件下的信任率显著高于中性情绪条件下的信任率。4.高攻击性个体在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平均投资额与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平均投资额之间无显著差异,低攻击性个体在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平均投资额显著高于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平均投资额。综上所述,不同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决策有显著差异,高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倾向及信任水平较低攻击性个体低;积极情绪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攻击性的制约,相比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显著提高低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倾向及信任水平,但对高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倾向及信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支持了情绪的启发式依赖模型。
【关键词】:攻击性 信任博弈 投资博弈 积极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1-22
- 1 信任研究综述11-19
- 1.1 信任的定义11
- 1.2 信任的研究方法11-14
- 1.3 信任的理论14-15
- 1.4 信任的神经心理机制15-16
- 1.5 影响因素16-19
- 2 攻击行为综述19-21
- 2.1 攻击行为的定义19-20
- 2.2 攻击行为的理论20-21
- 3 信任和攻击性相关研究21-22
- 第二部分: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22-25
- 1 问题提出22-23
- 2 研究思路23-24
- 3 研究意义与创新24-25
- 3.1 研究意义24
- 3.2 研究创新24-25
-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25-44
- 研究一 不同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决策研究25-34
- 1 引言25-27
- 2 实验1a27-31
- 2.1 实验设计和假设27-28
- 2.2 方法28-30
- 2.3 结果30-31
- 3 实验1b31-33
- 3.1 实验设计和假设31
- 3.2 方法31-33
- 3.3 结果33
- 4 讨论33-34
- 研究二 积极情绪对不同攻击性个体信任决策的影响研究34-44
- 1 引言34-36
- 2 材料评定36-38
- 2.1 方法36-37
- 2.2 情绪诱导结果37-38
- 3 实验2a38-41
- 3.1 实验设计和假设38
- 3.2 方法38-39
- 3.3 结果39-41
- 4 实验2b41-43
- 4.1 实验设计和假设41
- 4.2 方法41-42
- 4.3 结果42-43
- 5 讨论43-44
- 第四部分:总体讨论与研究展望44-47
- 1 研究总讨论44-45
- 1.1 不同攻击性个体的信任决策差异及其认知特点44-45
- 1.2 积极情绪对不同攻击性个体信任决策的影响45
- 2 研究总结论45-46
- 3 研究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7
- 附录57-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颖,李雯雯,刘电芝;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4 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3期
5 王艳梅;郭德俊;方平;韩学军;唐丽萍;曲静;;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6 兰伟彬;常经营;;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王艳梅;;积极情绪的干预: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8 王新;;积极情绪述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9 刘天月;;积极情绪性质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白景瑞;应湘;王少华;;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娜;;浅析人格和积极情绪[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永;王振宏;;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邢采;孙健敏;;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曹忠良;;情绪工作中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化解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丽芳;;积极情绪对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不合理信念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董俊;王振宏;张建飞;;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亚;王振宏;;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琦;董妍;邢采;;积极情绪与健康:研究进展与理论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亚;;积极情绪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4 石长地;积极情绪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知觉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7 何晓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与人际互动影响的线索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月;不同注意偏向下内隐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小萌;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与补偿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王璐;不同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鲍爱华;团体辅导培养医学生积极情绪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姜凤;企业家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宋洁;合理情绪训练对高职生积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云清;不同动机强度的趋近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任务难度的调节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应通;娱乐媒介对积极情绪的激发效应及机制探讨[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阳缘园;提升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团体干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昆;积极情绪对孤儿的面孔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信任博弈中高攻击性个体的行为决策及积极情绪的调控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9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