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提升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团体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21:06

  本文关键词:提升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团体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团体辅导 中小学教师 积极情绪


【摘要】:目的: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现状调查,以现状调查的结果为基础,依据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和团体动力理论,开发一套提升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积极情绪的团体干预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方法一:调查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杭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各2所学校的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调查480名教师,调查工具为“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自编开放性问卷”。调查时以办公室或者会议室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测试时间为5分钟。实际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82.5%。方法二:单一组前后测实验法。以3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团体干预:一共八次,每次2小时,为期16天。团体辅导前后对教师进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教师压力量表”自评。团体辅导结束时,采用自编“团体成员的意见”对团体辅导进行短期效果评估,包括教师对团体辅导的满意度、目标达成度以及是否愿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等内容。团体辅导结束三个月之后,采用自编“团体成员行为反馈表”对团体辅导的长期期效果进行追踪。本研究还采用质性研究来评估团体辅导效果。质性研究的材料来源有两种:一是对每日感悟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了解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感受及变化;二是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对教师情绪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质性资料的分析主要从教师对积极情绪的认识、感受以及积极情绪提升之后所产生的积极行为等方面来进行总结。结果:(1)、教师情绪现状的整体情况:教师体验到的正性情绪排在前二的是有活力的、感兴趣的,平均分分别是3.09和3.05,其他正性情绪的平均分均小于3;负性情绪排在前三的是心烦的、易怒的、心神不宁的,平均分分别是为3.85、3.84和3.24,其他正性情绪平均分均小于3。(2)、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①35%的中小教师经常体验到程度较高的负性情绪,40%的教师偶尔体验到程度较高的负性情绪,25%的教师偶尔体验到中等程度的负性情绪;②影响教师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压力、家庭因素、经济收入等;③教师经常使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压抑、暴饮暴食、找替代对象、哭泣、摔东西、疯狂购物等。(3)、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前后测数据有显著差异(正性情绪分量表t=-3.235,p0.05;负性情绪分量表t=-2.976,p0.05),表明团体辅导之后教师的正性情绪显著提高,教师的负性情绪显著降低。(4)、教师压力自评量表前后测总分有显著差异(t=2.09,p0.05),表明经过团体辅导之后教师的压力显著降低。(5)、团体辅导后测结果显示:100%的团体成员选择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6)、团体辅导延后测结果显示:80%左右的教师选择积极行为极其多和较多。(7)、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表明:教师积极的言语、行为明显增多。结论:(1)、75%的教师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25%的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的消极情绪。(2)、中小学教师倾向于采用不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必须加以指导。(3)、本套培养教师积极情绪团体辅导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4)、积极情绪团体辅导对培养教师积极情绪作用显著,且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关键词】:团体辅导 中小学教师 积极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现状调查报告14-18
  • 1.2.1 调查设计14
  • 1.2.2 调查结果14-18
  • 1.3 问题提出18-19
  • 1.3.1 理论依据18
  • 1.3.2 现实依据18-19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9-20
  • 1.4.1 研究目的19
  • 1.4.2 研究意义19-20
  • 2 积极情绪的文献综述20-33
  • 2.1 积极情绪的性质及作用20-22
  • 2.1.1 积极情绪的性质20-21
  • 2.1.2 积极情绪的作用21-22
  • 2.2 积极情绪相关理论22-26
  • 2.2.1 积极情绪建构—扩展理论22-24
  • 2.2.2 积极情绪其他理论24-26
  • 2.3 积极情绪的测量26-28
  • 2.3.1 自陈报告26
  • 2.3.2 借助生物仪器和技术26
  • 2.3.3 其他方法26-28
  • 2.4 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28-33
  • 2.4.1 以日记形式记录愉快、感恩的生活事28
  • 2.4.2 参加体育运动、采取适当的休闲活动28-29
  • 2.4.3 用积极思维取代消极思维29
  • 2.4.4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29-30
  • 2.4.5 认知-行为疗法30
  • 2.4.6 慈心禅疗法30
  • 2.4.7 自我放松30-31
  • 2.4.8 书法练习31-33
  • 3 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干预研究33-44
  • 3.1 研究目的33
  • 3.2 研究方法和对象33-34
  • 3.2.1 研究方法33
  • 3.2.2 研究对象33
  • 3.2.3 无关变量控制33-34
  • 3.3 研究工具34-35
  • 3.4 研究流程35-37
  • 3.4.1 确定被试35
  • 3.4.2 初步制定团体辅导方案35
  • 3.4.3 专家评审35
  • 3.4.4 修订团体辅导方案35
  • 3.4.5 实施前测35
  • 3.3.6 实施团体辅导35-36
  • 3.4.7 实施后测、短期效果评估36
  • 3.4.8 长期追踪调查36-37
  • 3.5 干预方案37-44
  • 3.5.1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37-42
  • 3.5.2 专家效度检验42-44
  • 4 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测评的结果与分析44-53
  • 4.1 量的分析44-47
  • 4.1.1 干预前后正性负性情绪分量表结果差异分析44
  • 4.1.2 干预前后教师压力量表结果差异分析44-45
  • 4.1.3 干预前后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各项目结果差异分析45-46
  • 4.1.4 对团体辅导短期效果的评估46
  • 4.1.5 对团体辅导长期效果的追踪46-47
  • 4.2 质的分析47-53
  • 4.2.1 对团体成员每日感悟的分析47-50
  • 4.2.2 对团体成员观察材料的分析50-53
  • 5 讨论53-64
  • 5.1 积极情绪团体干预实施的原则和策略53-59
  • 5.1.1 保密性原则53
  • 5.1.2 体验性原则53-54
  • 5.1.3 分享性原则54-56
  • 5.1.4 理解性原则56
  • 5.1.5 引导性原则56-58
  • 5.1.6 合作性原则58-59
  • 5.2 开展团体辅导应注意的问题59-61
  • 5.2.1 减少团体成员的流失59
  • 5.2.2 建立良好团体氛围59-60
  • 5.2.3 鼓励成员分享和交流60-61
  • 5.3 研究的创新之处61-62
  • 5.3.1 系统开发了一套培养积极情绪的团体辅导方案61
  • 5.3.2 首次将中小学教师作为积极情绪团体干预的对象61-62
  • 5.4 存在的不足62-63
  • 5.4.1 团体干预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62
  • 5.4.2 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追踪时没有采用“他评”方式62-63
  • 5.5 本研究需改进及深入的方面63-64
  • 5.5.1 如何让团体干预显著提高教师的多种积极情绪63
  • 5.5.2 将团体干预与入个别辅导相结合63
  • 5.5.3 如何将团体干预效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63-64
  • 6 建议64-68
  • 6.1 研究结论64-65
  • 6.2 建议65-68
  • 6.2.1 转变观念,关注教师积极情绪65
  • 6.2.2 组织活动,提升教师积极情绪65-66
  • 6.2.3 创造氛围,,培养教师积极情绪66
  • 6.2.4 发现美好,增加自身积极情绪66-68
  • 参考文献68-74
  • 附录74-86
  • 附录一:正性负性情绪量表74-75
  • 附录二:教师压力小调查75-76
  • 附录三:开放性问卷76-77
  • 附录四: 积极情绪团体辅导方案(团体领导者版)77-85
  • 附录五: 积极情绪团体辅导方案(团体成员版版)85-86
  • 致谢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2 刘杨;郭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519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19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