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幼师和家长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KAP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21 12:38
本文关键词:幼师和家长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KAP的调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1页
参见附件(333KB,3页)。
[摘要]目的了解幼师、家长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实践(KAP),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佛山市8所幼儿院的88名幼师和432名家长,采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家长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医务工作者来了解相关知识,幼师则主要来源于教育书籍、教育工作者;有关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在各种不良的态度与行为中,对于家长,态度不一致的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训斥或者责骂等;对于幼师,,警告或威胁发生率最高。结论 幼师、家长对童心理行为问题的KAP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有必要对其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善对儿童的教养。
[关键词]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态度;实践
学龄前期是儿童认知、情感与行为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教育领域,特别强调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深刻影响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2]。在此背景下,就佛山市幼师、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知、信、行进行调查,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提供基线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课题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佛山市8所幼儿院的幼师和家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表528份,删除项目填写不全者,收回有效调查表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其中家长432人,幼师88人。
1.2方法参照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有关文献,自行设计KAP问卷,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问卷。修改后的问卷包括4个部分:一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相关知识;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态度;处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行为方式。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后6天,随机抽取5%的研究对象复测,复测系数R=0.721,P<0.01,说明调查表有较好的信度。
1.3资料分析知识题得分采用每答对1题得1分。错误得0分,相加得总分,采用SPSS11.0软件包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来源及信任度结果显示:家长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医务工作者来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幼师则主要来源于教育书籍、教育工作者;家长认为医学书籍、医务工作者高度可信;幼师认为教育书籍、医学书籍高度可信。见表1。
2.2对幼儿正常心理行为发育的认知情况分析对幼儿发育规律的知晓情况如何?我们设计了7个单选题(对、错),内容涉及幼儿的身体、语言、注意力、记忆、思维、情绪及性心理发育等方面,各问题正确回答的百分比构成,见表2。按每题正确回答1分,以答对5题为及格标准,家长平均得分(4.91±0.408),显著低于幼师(5.21±0.398)(t=6.313,P<0.01),而不及格率(17.13%)显著高于幼师(7.95%)(x2=4.680,P<0.05)。见表2。
2.3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在各种不良的态度与方式中,对于家长,态度不一致的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训斥或者责骂、取消一些权利、体罚(拖、拉、打或踢);对于幼师,警告或威胁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取消一些权利、让站出来、站到一边去、姑息迁就等;在各种良好的态度与方式中,对于幼师和家长与孩子沟通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家庭幼儿园相互沟通、查询健康教育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员。见表3。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幼师均主要通过媒体和专业人员来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但两者有区别,幼师偏重于教育领域知识,而家长偏重于医学领域知识。这提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体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进行演讲、座谈、咨询等宣传教育工作;还可在公共场所刊登公益性健康教育广告,办黑板报、发放传单、播放录相等,传播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知识,做到形式多样,因人而异,针对性、可行性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多学科多行业的共同参与。因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与治疗措施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针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而早期保健,改善教养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保健机构三方面的共同努力[3]。
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论,健康行为的转变是由知识→态度→实际行为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实际行为的改变,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干预对象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和形成,除了与幼儿园的教育有关外,还受家庭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报道,家长、幼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水平的高低,健康态度的正确与否,影响子女健康心理行为的形成。因此,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要从幼儿园和家庭同时人手,同时加强对家长和幼师干预。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幼师的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各种不良的育儿态度与方式发生率较高,使得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心理环境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发育的需求,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4],家长、教师对幼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不能减少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反而会造成或增加问题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要通过家庭、幼儿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先须改变成人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方法,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
本文关键词:幼师和家长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KAP的调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