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破邪集》研究
本文关键词:《圣朝破邪集》研究
【摘要】: 《圣朝破邪集》是明末一部汇集僧俗反对天主教作品的文集。所收作品来源广泛,内容多样。既有处理教案的官方文件也有士子、佛徒卫道护法的檄文。批判内容几乎涵盖了明末天主教在华所传播的教义、科技等各个基本方面。集中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 历来对《圣朝破邪集》的研究与利用都集中在其作为教案史料与思想史文献的价值层面上,很少对其进行专门、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在《圣朝破邪集》的结集、编订、刊刻与流传诸问题上缺乏系统的探究。本文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此文集进行研究分析,包括考订诸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考察其结集后的流转过程及编订情况;探索其成书后的版本情况及流传日本的途径;对文献价值进行多方面挖掘,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此部重要文献的利用。
【关键词】:圣朝破邪集 成书 流传日本 文献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K24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言9-12
- 第一章 《圣朝破邪集》作者考订12-34
- 第二章 《圣朝破邪集》的结集与编订34-55
- 第一节 《圣朝破邪集》的结集34-35
- 第二节 黄贞所集《破邪集》流转过程考35-40
- 第三节 《圣朝破邪集》的编订过程与原则40-55
- 第三章 《圣朝破邪集》版本及流传考述55-59
- 第一节 《圣朝破邪集》的刊刻与版本55-56
- 第二节 《圣朝破邪集》流入日本途径考56-59
- 第四章 《圣朝破邪集》的反天主教思想及其文献意义59-66
- 第一节 《圣朝破邪集》中的主要反教思想59-61
- 第二节 《圣朝破邪集》的文献价值61-64
- 第三节 文献使用中应注意问题64-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1
- 后记7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龙智;论第一次西学东渐停止的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佟洵;试论北京历史上的教堂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李小光;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罗冬阳;论明末清初西学的分期与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陈文源;西方传教士与南明政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陈登;从西学翻译看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曾肖;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诸子的交游[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许明龙;试评18世纪末以前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J];世界历史;1993年04期
10 吴义雄;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秦方;田卫平;;孙中山与基督教青年会关系初探——以演讲为中心的讨论[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冬琴;蔡世华;;国葬与国家民族认同——以孙中山遗体及其安葬为中心[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4 施雪琴;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宾:殖民扩张与宗教调适[D];厦门大学;2004年
5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6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7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9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丽;早期中国共产党与非基督教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英顺;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朝鲜实学[D];延边大学;2003年
3 孙雪岩;近代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之比较——兼论文化本土化问题[D];延边大学;2003年
4 宛姝;士大夫·科学家——徐光启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英男;“自我”与“他者”之鉴——儒家基督徒张赓思想论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张永广;沟通基督教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桥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邓云;来华传教士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玲;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19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1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