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里志》看唐代的市井妓业

发布时间:2017-10-31 15:06

  本文关键词:从《北里志》看唐代的市井妓业


  更多相关文章: 《北里志》 市井妓女 市井妓业 行业特征


【摘要】: 娼妓是一种社会身份,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到唐代中后期,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为社会群体提供宴饮及侍寝服务的市井妓女已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并逐渐组织化、结构化、系统化,进而发展成一门行业。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书——《北里志》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力图通过对《北里志》中市井妓女、市井妓业的研究,折射出整个唐代市井妓业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揭示唐代市井妓业与唐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市井妓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探讨市井妓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深刻历史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接近历史真实,了解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北里志》中娼妓的属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唐代教坊制度的演变、《北里志》的成书时间及书中记载的娼妓情况的分析,得出《北里志》中的娼妓是市井妓女的结论,这是后续研究的立足点。第二章对将《北里志》中的市井妓确定为一门行业的原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市井妓女的活动具备了正规的营业场所,市井妓女的营业具备了正规的收支体系与管理系统,市井妓女的消费群体多样并趋于固定,在市井妓馆中,也出现了逐渐固定化的营业人员。所以可以说,到唐代中叶以后,史书记载中才出现了组织化、结构化、系统化的市井妓。此外,唐代市井妓的分布范围很广,无论是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长安、洛阳,作为国家商业中心的襄阳、扬州,还是本就是佳丽诞生之地的苏州、杭州,青楼妓女的足迹处处可见。可见,唐代中后期的市井妓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行业。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主要论及唐代市井妓业的影响,重在揭示唐代的市井妓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市井妓业的存在、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要素的支撑,同时市井妓业也进一步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各要素,这也是唐代市井妓业的行业特征之一。
【关键词】:《北里志》 市井妓女 市井妓业 行业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3
  • 第一章 《北里志》中娼妓的属性13-25
  • 第一节 娼妓的定义13-15
  • 第二节 娼妓的分类15-17
  • 第三节 《北里志》中娼妓的属性17-25
  • 第二章 从《北里志》看唐代的市井妓业25-43
  • 第一节 唐代的市井妓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结构性、系统性25-38
  • 1、正规的营业场所25-27
  • 2、趋于固定的从业人员27-29
  • 3、正规的管理体系29-33
  • 4、正规的收支体系33-36
  • 5、消费群体36-38
  • 第二节 分布范围38-43
  • 1、长安与洛阳38-40
  • 2、襄阳与扬州40-41
  • 3、苏州与杭州41-43
  • 第三章 唐代市井妓业的影响43-57
  • 第一节 市井妓业与社会43-50
  • 1、市井妓业产生的社会因素43-46
  • 2、市井妓业对社会的影响46-50
  • 第二节 市井妓业与经济50-54
  • 第三节 市井妓业与文化54-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5
  • 后记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野;唐代市井艺妓兴盛的社会原因[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2 戴显群;唐五代优伶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关的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张宏;城市住居与中国古代娼妓制度[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4 章继光;唐代地方妓伶与诗歌[J];求索;1993年02期

5 焦杰;唐代的姬妾及其社会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高世瑜;唐代的官妓[J];史学月刊;1987年05期

7 苏者聪;;论唐代妓女的才华、情操、命运[J];唐都学刊;1992年02期

8 杨小敏;从唐人的士妓诗看唐代士子和妓女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J];文学评论;1995年03期

10 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本文编号:1122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22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